区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
委员大会发言材料之十三
关于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建议
通州区政协农水口联络组
近年来,
我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信息技术应用逐渐深入。
但与发达地区相比,
我
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还不高,在基础平台建设、信息化队伍培养、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对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
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我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农业信息体系逐步完善。
区、镇农业部门、各类农业市场竞争主体的上网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基本形成了覆盖区、镇、村三级的信息组织机构体系;通过定期采集农村政策、生产动态、供求、价格、科技、灾情、疫情、农民收入等信息,基本形成了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的信息采集系统;建立了包括村级信息服务点、农业龙头企业及种养大户构成的示范体系,架构覆盖全区服务“三农”的信息网络平台。
(二)信息服务功能不断加强。
我区2000年开通《通州农业信息网》,为广大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也成为我区宣传发展现代高效设施农业、推广普及农业知识、解决农民实际问题、全面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平台和窗口。我区还建立了“12316” 为农服务工作站,开通了“12316”三农服务热线,同时支持电信、移动、联通用户的短信发送和接收。“12316”惠农短信平台为农业部门干部、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等提供便捷的惠农短信服务。2013年,我区又启动了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云平台示范项目。
(三)信息技术作用逐步显现。
通过《通州农业信息网》,为农民提供农产品生产、价格、销售等市场信息,积极引导农民走向市场。2014年“12316”为农服务工作站向农民技术员、种养大户、农业项目业主发送农业科技信息20万条,解答农民群众线上提问126个,回复“领导信箱”、“公众监督”、“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政务平台交办单86件,参加“999”民生热线“惠民行”户外直播活动1次,“三农服务台”上线节目20期,及时解决了农民群众在农业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此外,信息技术大力助推我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南通江海台湾农民创业园通州高效农业核心区内的连栋温室、智能温室运用了先进的农业物联网技术,达到了远程监控温湿度等生产指标的效果。
二、当前我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息化意识不强,资金投入不足。
许多基层干部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全面。由于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难以立竿见影,导致部分干部有所懈怠。农业信息化建设政府投入不足,社会投资少之又少。
(
二)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信息需求不足。
农业的产业化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必然产生对信息大量需求的愿望。我区不少农民经纪人、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目前在信息交流上面依旧是通过电话、人与人交流,没有向人机交流、信息资源共享的方向发展。
(三)农民媒介素养低,使用能力较差。
除去一些拥有电脑的农业大户,相当一部分农民仍不知道如何使用电脑获得信息。再加上常驻人口中老年和妇女儿童的比例居高,电脑操作能力普遍较差,大部分的村民不会使用网络信息平台。我区开通的24小时“12316”三农服务热线的普及程度和知晓率还不高。农民信息反馈意识缺乏,信息互动性低。
(四)农业信息的整理发掘不够,实际效果有限。
当前,我区对收集上来的信息还只限于简单的整理和发布,缺乏必要的信息处理平台对信息进行匹配性配对。信息发布体系的低效率运转,起不到对农业生产经营的指导作用。
三、对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
一是加强《通州农业信息网》建设,将其建设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信息集散中心和重要推广阵地。要以农业生产经营、政策法规等实用信息为重点,加强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分析,积极利用《通州农业信息网》发布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现代高效农业信息,引导农民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二是加强“12316”三农热线服务工作站建设。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服务功能,拓展电话直接咨询服务内容,增强用户拨打服务热线电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加强惠农短信系统建设。已开通运行的“12316”惠农短信平台要加强运行维护管理,规范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农业专家和信息员队伍的作用,增强信息的有效性、及时性和可读性。
(二)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农业信息化是一项长远的工程,需要
长期投入和持续推进
。
一是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政府要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直接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并做到逐步提高。同时,政府还应通过财政投入的带动效应吸引社会投资,尤其要大力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种植养殖大户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体,辅之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投资的多元投资体系。二是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把农业信息化工作经费纳入到部门的正常预算中去,确保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争取省部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项目资金,地方财政对项目资金要进行配套,确保项目实施到位。
(三)加速农业信息化队伍培养。
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关键是要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信息人才队伍。一是建立一支专职的、既懂计算机网络又懂农村经济的信息员队伍,特别是要尽快成立村级专职信息员队伍。二是重点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的信息服务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的培训。三是有计划地从大专院校引进一批高素质的信息人才,为网络正常运转、软件二次开发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四是定期加强对现有农业科技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农业管理人员的培训。
(四)提升农民媒介素养水平。
一是加大信息工作宣传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大力倡导信息武装现代农业,让农民真正尝到信息化农业带来的实惠。二是引导和组织农民上网。政府要大力宣传、引导广大农民学习信息网络知识;镇、村信息服务站的信息员、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流通大户要带动农民上网。三是重视职业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信息知识水平,逐步形成信息分析、判断能力,选择有用信息加以应用。
(五)推动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开发。
要加大各种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力度,建立起区、镇和村三级农业综合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和基础信息数据库,整合现有的涉农信息资源、开发新的农业信息资源,通过加强信息采集、分析、加工、存储、发布和管理,建立分类完整、动态更新的信息服务机制。通过建立完善丰富的农业综合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为广大农民提供各类农资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政策咨询、农业技术咨询、农业科技等信息服务。
(六)拓展农业信息的使用效能。
不断拓展信息化在农业生产和销售领域中的作用。一是增强农业信息化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干预能力。拓宽信息范围、增加信息内容,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二是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通过各类农业市场经营主体,加强农业信息预测分析,依靠农业信息指导生产,促进生产与市场的衔接,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三是积极引导农业市场主体开设网店,进行产品推销、农资购买等电子商务活动。扶持引导有条件的市场主体建设农产品营销网站,推进网上市场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