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引领通州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农工民主党通州支部
当前,通州已经进入发展模式的转型期、企业升级的关键期、改革创新的攻坚期,依靠土地、人力、能源资源等传统要素支撑的发展模式已经受到严重制约,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聚力创新,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也明确通州要将创新驱动作为新的发展动力,争当创新驱动的示范。未来几年是我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决胜时期,唯有紧紧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才能成功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升级,确保通州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通州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有利条件
1.
基础条件不断优化。通州区地处长三角核心地区,靠江靠海靠上海,与上海自贸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隔江相望,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等国家发展战略在此叠加。区内机场、铁路、高速公路一应俱全,过江通道不断增加,接轨上海、融入苏南正在成为现实。南通市区世纪大道、青年路、人民路、钟秀路、江海高架等主干道相继东延,通州城区龙盛大道向西拓展,全面融入主城区步伐不断加快。优越的区位条件为我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2.
科技实力不断提升。我区是省创新型试点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区规模工业比重由2011年34.4%上升到2016年的
46.3
%
,增速明显,接近苏南平均水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
21.36
件,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南通高新区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全国第二批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承担单位。较强的科技实力为我区创新驱动发展安装了加速引擎。
3.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159家,已组建家纺、建筑、船舶海工三大产业研究院,拥有7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13家省级重点企业研发机构,2家国家级新型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5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通高新区科技新城加快建设,建筑面积达31万平方米的江海智汇园已投入使用。引进国家“千人计划”等顶尖人才46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2.55%。持续增强的创新能力为我区创新驱动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二、通州与苏南创新示范区的比较劣势
1.
人均产值差距明显。我区GDP总量为940亿元(2015年水平,下同),在全省61个县(市、区)排第12名,人均8.2万元排第24名。同期苏南20个县(市、区)人均GDP已达到12.9万元,我区人均仅相当于苏南平均水平的64%,也低于全省8.3万元的平均水平,人均GDP与苏南的差距直接影响了全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能力和氛围。
2
.产业结构尚不合理。近五年来,我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为5.8∶50.7∶43.5,第三产业占比较2011年的36%提高了7.5个百分点,但与全国50.5%、全省
48.6%
的平均水平相比,第三产业占比仍然偏低,这一结果直接反映了创新驱动在助推我区产业转型升级向现代服务业和生产型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成效还不
明显。
3
.创新人才储备不够。苏南地区依靠其强大的财政扶持力度和良好的创新创业软环境,对高层次人才形成强大的吸引力。江阴市累计引育诺贝尔奖得主4人、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5人、省双创人才44人、省333工程人才45人、省博士计划人才31人、省创新团队7个,柔性引进两院院士设立院士工作站35家,高层次人才超过万人。武进区累计引进领军型人才团队774个,其中,中外院士团队5个、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团队89个,高层次人才数达1.8万人。相比苏南发达县区,我区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较为乏力。
4
.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我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59家,苏南的昆山、江阴、武进分别为800家、265家、387家;我区R&D投入占比为2.55%,同期昆山为2.9%,武进为2.79%,全省平均为
2.55%
,我区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额约为
23.5
亿元,仅相当于昆山的39%
(
23.5/60.3
)
、武进的
46%
(23.5/51),差距明显。企业研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也不高,表明我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科技创新动力不足。
三、聚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对策建议
回头看成绩斐然,左右看差距不小,往前看任重道远。创新已经成为各地竞争的新赛场,谁主导创新,谁就能主导赛场规则和比赛进程。为此我们提出“五个加快”的建议:
1.
加快完善创新指标体系。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今年主要科技指标要达到世界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先进水平,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5件,创新创业投资规模达13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0%。到2020年,苏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0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5%。我区在主要创新指标的修订上,既要尊重自身发展现状,更要紧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目标指标,否则的话,会面临与苏南经济社会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风险。只有努力在创新发展上进行新部署、实现新突破,才能跟上地区发展大势,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2.
加快引进创新人才团队。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是科技创新的核心,企业创新的各个环节更加离不开人才的高智力活动。苏南创新发展的经验表明,一名领军人才和一支优秀团队可以带动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软硬环境与苏南相比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我区更要以千金买马的胆识,努力创造政策的比较优势,吸引国际国内高端人才及其科技成果向通州汇聚,助推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他们密切联系高校的优势,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对为我区创新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才团队要重奖、要宣传,通过组织评选“通州区杰出贡献奖”、“通州区创新创业人才奖”、“通州区科学技术进步奖”等活动,在报纸电台电视等媒体持续广泛宣传,积极营造全社会鼓励创新、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3.
加快培育创新企业集群。大力推动创新政策、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让自主创新、自创品牌、自谋创业、自我提升、自有标准的企业加速涌现。一要支持骨干企业普遍建立“一站两院三中心”,推进大中型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覆盖,引导外资企业研发本土化,尽快实现90%的技术研发由企业完成。二要鼓励企业开展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产品、品牌、业态、管理、商业模式等全方位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内生发展动力。三要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采取参股、担保、贴息、投资等手段,全面落实加计抵扣、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发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此外还可以积极采用定制、首套购买和示范项目等政府采购方式来拉动高新企业产品需求,从而进一步帮助企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广应用。通过企业自身和政府两个方面发力,力争到“十三五”期末,我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能够达到苏南县区平均数量80%左右。
4.
加快推动产业创新升级。把创新驱动与促进产业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技术创新的市场化、产业化导向,从而有力推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一要做大做强我区家纺、建筑、船舶海工等优势传统产业,推进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创新,全面提升传统产业工艺、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优势传统产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二要围绕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微电子等新兴产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努力实现新兴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三要着力推动高新技术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融合,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科技型服务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产品,培育竞争力强的服务业品牌,大力促进现代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
5.
加快激活创新体制机制。一是完善政策体系。积极复制推广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关村“6条政策”,在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使科技创新政策在区域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力争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4%用于科技人才发展。二是加强科技服务。健全科技公共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三大平台”,加快构建科技综合服务体系,打造一批集聚创投、风投机构的财富中心,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增强对创新驱动的支撑能力。三是健全管理机制。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深化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改进科技项目评价办法,提高资金使用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