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委员大会发言材料之十五

  • 发布日期: 2014-01-08
  • 阅读次数:
  • 字号:[ ]
 
 
关于加强镇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通州区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
 
 
镇级农技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兴农的重要载体,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改革创新现有的镇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运转有效的镇级农技推广队伍,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加快通州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镇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现状
1998 年,我区完成了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管理体制调整,对除镇畜牧兽医以外的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实行条块结合、双重领导、以镇为主的管理体制;2005年,将镇畜牧兽医站也列入以镇为主的管理体制范畴;2008年又进一步明确了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党政关系属地管理,业务上接受区业务主管部门指导”的管理模式。近十年来,全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经历了2001200220052008四次镇事业单位改革和2010年兽医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前四次的改革,建立了一个以区农技推广服务队伍为核心、镇农技推广队伍为骨干的融各专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目前,全区核定镇农业服务中心编制263个,实有227人。
二、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在指导农业生产、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创新农业发展方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促进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面对新形势下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要求,当前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还存在着队伍素质不高、经费保障不强、网络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技推广功能的发挥。主要表现在:
1 .队伍素质偏低。(1)知识结构不合理。目前,镇农技推广队伍专业类别相对单一,传统种养业方面的人才偏多,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较少。据统计,传统种养业方面的专业集中了92.4%的农技推广人员,而设施栽培、农产品加工、特种养殖、市场营销等专业的人才十分紧缺。传统、单一的专业和技术已不能适应通州建设都市生态型农业的现实需要。此外,由于推广经费的短缺,基层农技干部大多是通过“干中学、学中干”的方式来提升业务水平,很少有机会参加在岗系统培训和外出参观学习,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难以满足实际推广工作需要。(2)人员青黄不接。尽管整个镇级农技推广队伍以中青年为主,但业务骨干、中高级职称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年轻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普遍偏低,农技推广队伍面临着青黄不接的问题。镇畜牧兽医队伍年龄结构老化现象尤为严重,50岁左右的占总量的71.3%35岁以下仅有9人,占总量的20.5%,断层现象尤为突出,急需补充年轻力量。(3)职称级别偏低。目前,镇农技推广队伍初级职称人员占到总量的65.6%;中、高级职称人员仅占34.4%,其中高级职称人员更少,仅7人,占总量的3.1%。整个农技推广队伍职称层次普遍偏低,难以适应农技推广对技术创新的要求。
2 .推广经费不足。尽管目前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人员基本工资待遇都能落实到位,但从事农业科研及推广的工作经费得不到保障,普遍缺少必要的设备、试验示范、教育培训等工作经费,造成人才培养及再教育覆盖面小、农技推广手段单一落后,制约了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良性发展。各镇农技推广机构普遍推广条件较差,有的镇四五个农技人员挤在10平米左右的办公室里办公;有的镇办公条件简陋,农技人员使用的还是十多年前的电脑;绝大部分镇开展农技推广所需的办公设备及检验检测设施难以保证。
3 .推广力量薄弱。尽管全区镇农业服务中心实有227人,但各镇普遍存在着农技推广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的现状,专职从事农技推广的人员数量很少,农技推广力量严重不足,难以完成面广量大的推广任务。有的镇农技人员多年被借用在党政、计划生育等岗位,在编不在岗,实际已脱离了农技推广岗位。绝大部分镇的农技人员一岗多职,被政府抽调承担了拆迁建房、综合治理、税费收缴等行政事务工作,严重分散了工作精力,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从事农技推广服务。还有些镇非农人员占用畜牧兽医、水产等专业技术岗位编制,造成了从事畜牧兽医、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的技术力量空白。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镇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服务职能。据调查,镇农技推广机构在编不在岗的农技人员占到总数的35%左右,即便是在岗人员,绝大部分也被抽调参与中心工作,真正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并有80%以上时间从事专业工作的农技人员,仅占20%左右,推广力量严重不足。此外,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镇农技推广机构用人机制极不灵活,镇与镇之间人员无法科学流动。各镇农技推广力量不均衡,人才配置不科学,有的镇人多编少调不出,有的镇编制空余而技术干部调不进,这种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功能。
4 .推广网络不健全。 农业技术推广的关键在区镇层面上,落脚点在村和农户层面上,这两个环节的畅通与否是农业技术推广能否发挥作用的根本所在。目前,区镇环节农技推广相对较为畅通,但村组尚未构建推广网络 ,没有熟悉农业新技术、新知识的专、兼职农技推广人员, 农技推广体系面临“断线”的问题。
5 .考评机制不科学。目前,各镇农技推广体系基本是按照行政方式操作和计划模式运行,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动态考核机制。多年来,没有真正建立农技推广人员绩效考核办法,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普遍存在,农技推广人才评价机制不科学,削弱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责任心和进取心,不利于创造人尽其能的发展氛围。
三、加强镇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针对我区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建设“有先进的服务手段、有优良的专业人员、有规模的示范基地、有严格的责任制度、有稳定的财政保障”的“五有”农技站建设要求,就加强镇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 .提升队伍素质。大力实施镇农技推广人才智力更新工程,通过鼓励进修深造、邀请专家集中授课、组织异地参观学习、选送参加各级培训等形式,有计划地在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中开展以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培训活动,使每位农技推广人员在精于主专业岗位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能熟练掌握1-2个辅专业岗位知识与技能,成为综合性农技推广服务人才。要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现有镇农技推广队伍中选送一批年纪轻、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进高校进修培训,引导农技推广人员向多专业方向发展,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
2 .加大财政投入。《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规定 “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加”;“各级人民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以及从农业发展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渠道,筹集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 ”。据此,区镇两级 政府除了要建立 农业科技推广专项基金外,还要逐步制度化地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份额, 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履行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提供财力保障。要按照 “五有”农 技站建设要求,加大对农技推广经费的投入,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技推广条件,着力解决好农技推广仪器设备及办公、培训、试验示范场所等问题,健全完善基层农业信息传播系统、农资和农产品检测系统、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确保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办公有地点、培训有场所、试验有基地、推广有设备、服务有手段。
3 .强化推广力量。我区除2011年适应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向社会公开招录7名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镇畜牧兽医站外,镇农技推广机构多年未引进人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建议结合镇农业服务中心编制空缺情况、人员结构及实际工作需要,通过择优选聘的方式,有计划地逐年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以解决目前基层农技推广队伍高学历人才偏少、部分专业技术岗位技术力量空白的问题。同时,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激励政策,通过发放生活补贴、图书资料费、交通补贴等方式,吸引硕士以上学历的农技人才到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工作。在引进人才的同时,用足用好现有技术资源。要清理、清退非农专业人员,坚决杜绝非农人员挤占农技推广岗位编制;对于编制内的农技推广岗位人员,镇政府不得随意安排其从事行政事务工作,以确保农技推广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农技推广工作;要建立镇级农技推广人员按需合理流动机制,合理配置全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对空岗严重的及时补充技术力量,对不在岗的专业技术人员限期到岗,不能归位的可予以转岗。
4 健全推广网络。 积极构 建村组农技推广网络,在充分利用村级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投入,逐步建立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明确专职农技员负责农技推广工作,也可通过加大对村干部的农业技术培训力度由村干部兼任农技员。还可依托农业科技示范户建立村民小组农业科技服务点,每个村民小组培育1-2个农业科技示范户作为农业科技服务点,对农业科技示范户实行统一登记建档管理、统一授牌挂牌、统一印发技术资料、统一技术培训。通过构建村组农技推广网络,切实解决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5 .完善考评机制。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考评机制,推行农业技术推广责任制。可结合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与竞聘上岗,建立责任农业技术员制度,明确农技推广人员的岗位职责,量化考核指标,完善绩效管理考核办法,把单位民主评议与群众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把工作成效与一线实践活动成效密切结合起来,把服务意识强弱与实际工作能力高低结合起来,探索科学的考评体系,将农技推广人员的收入和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确保推广工作职能的全面落实。
  • 各地政协网站
  • 区县政协网
  • 站本地热门
  • 网站精选网站
版权所有:南通市通州区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