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
最近,区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就“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季度协商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委员们对我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就资源利用高效化、把准消费需求、增强文化服务功能等提出了
一些建议意见。现
形成调研报告,供区委、区政府领导决策参阅。
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根据区政协工作安排,4月-6月,我们围绕“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主题开展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区围绕“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提高全民素质”的目标,大力实施文体惠民工程,加快文化体育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文体服务丰富多样,文体特色正在形成,广大群众的文化体育服务满意度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1.
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异地新建文博中心、图书馆新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体育中心等一大批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基础设施。按照省、市标准新建刘桥镇、金新街道综合文化站,整合金北村、开沙村等46个村(居)公共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区所有镇街都建有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的文体广场,80个行政村已建成面积超过1200平方米的村级文体广场。新建体育公园18个,新增镇级全民健身设施面积8.89万平方米,扎实推进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明确提出“公园绿地体育化”,公园绿地内必须要建设足球场、篮球场、门球场、健身路径、健身步道、健身广场等设施;2016年到2017年6月,全区累计新增体育场地设施25600平方米。
2.
服务供给靶向精准。
针对不同群体特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满足不同层次群体的文化体育服务需求。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参加“新通州人”才艺大赛,在家纺城小学等多所学校开设免费艺术培训班,传递党和政府关怀。育才中学、金郊初中的学校图书馆建成为区图书馆分馆,实现“通借通还”;金沙街道等3个镇级文化站建成区文化馆分馆,实现区镇资源互通共享。深入推进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建有省级以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4个、市级12个,省级以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6个。有效搭建中青年群体健身平台,每月举办赛事和公益活动不少于10场(次),所有场馆实行“全民健身全年无休”,开放时间充分满足社会各方面尤其是青年群体的需求。切实加强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镇(街道)、村老年体协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0%以上,全区老年体育人口达55%左右,老年体育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3.
服务方式趋于多元。
倡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体育事业建设。积极发挥“通州之夜”等品牌影响,鼓励企业冠名资助、参与承办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给予企业项目扶持和税费政策奖励,实现合作共赢。区足球、羽毛球、游泳等项目协会分别成立了自己的“体育产业公司”,占到了体育社团总数的35%,在实体化、社会化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积极推动国家级和省级赛事走进通州。近年先后成功举办“江苏戏剧奖•小戏小品奖、红梅奖”复赛、决赛,首届“通州杯”全国曲艺小剧场新作展演等活动,让通州百姓在家门口欣赏到高水平艺术佳作。2013年以来,先后承办了全国少儿毽球比赛、环太湖自行车公路赛通州段比赛、2015-2016全国羽毛球俱乐部超级联赛等国内最高水平赛事;2017年4月,举办南通通州体育旅游梦幻之春系列活动,直接参与的市民有20000余人,网络传播量达2000万人次。这些有益的尝试,丰富了我区群众体育活动的内容,推动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走向纵深。
4.
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强化队伍建设。探索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专业、群文、业余和志愿者多重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成功实施文化“金种子”和
体育指导员培训、特色业余团队扶持培育等工程,培育文体骨干力量。强化经费保障。区财政每年都投入200多万元专项经费,用于“送书、送戏、送电影”等活动;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镇区园街道加大投入、共建共享;建立新建住宅小区 “规划论证方案体育部门不同意不能开工、竣工验收体育部门不验收不能交付”的工作机制,公共体育设施与居民住宅区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工作机制已经形成,社会资金实际投入超过财政投入。加强督查考核。镇、村文化体育服务工作考核和文化体育服务单位、文体团队绩效考核制度化、常态化,奖惩分明;连续多年将村级示范文体广场建设、基层文体人才培养等工作目标列入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强督查和推进落实。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虽然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1.
资源功能有待进一步挖掘。
文博中心、图书馆等新建场馆服务功能彼此独立,综合性一体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部分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需要加速,功能发挥还不够充分;
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率还不高。
2.
服务供给有待进一步提档。
面向农村群众的文体产品总量不足,适配度有待提高;图书馆图书更新率需要提速,藏书门类需要增加,车站、商场、银行等公共场所阅报栏、图书角等管理亟待加强;全民阅读活动的服务群体需要扩展,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活动的持续性和深入性有待加强;
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中青年体育人口相对较少;
“通州之夜”等品牌项目知名度、影响力和辐射力有待提升。
3.
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图书馆、文化馆馆藏产品数字化加工进程需要提速,自主开发的特色和数字化文化产品总量偏少;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来源、传输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智能社区建设进程不快,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功能需要强化。
健身指导和健身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4.
服务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
群众文化需求调研反馈机制的常态化运行亟待提高,文体活动项目质量(绩效)评估体系需要建立并予以落实;文体社团和志愿者管理机制要进一步健全,志愿者公益服务内驱活力需要再激发。
三、对策建议
加快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强富美高新通州的重要战略之一。针对发现的问题,结合实地调研和相关座谈会收集的情况,我们建议:
1
.坚持统筹协调,实现资源利用高效化。
要按照城乡人口分布状况和发展趋势,根据群众需求,做好全局性规划,合理布局各类公共文体设施,进一步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就区级层面而言,一是要统筹规划,打造以文博中心、图书馆、城市展览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体育馆、体育中心等为重点的区级文体服务集聚区,探索建立一体化综合服务机制;二是要以区图书馆、文化馆、体育中心为总馆,推进镇(街道)、村(社区)、学校、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分馆、分中心建设,在全区范围内形成“设施成网、资源共享、人员互通、服务联动”的服务模式。就镇、村层面而言,一是在调整行政区划、重新规划镇村、新建和改造居民小区时,做好公共文体设施配套建设工作规划;二是注重完善和补缺,把镇、村综合性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基本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图书阅读、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体设施和场所;三是加强示范引导和督查,确保这些阵地设施发挥好应有的文体服务效能。就民间或社会资源而言,主要是鼓励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学校的各类文化体育设施及民办博物馆、行业博物馆以及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场所等向社会实行免费或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向群众优惠开放,积极推动大型场馆和经营性场馆承接公共体育服务。
2
.把准消费需求,提高产品供应模式适配度。
要坚持“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服务理念,准确把握群众公共文化体育服务需求,丰富优秀公共文化体育产品供给,提高文化体育产品适配度。一是文体产品供给数量要充足。主要做到“十百千万”工程要继续大力推进;面向每个行政村(社区)“每月五个一”的常规性文化服务活动要落实到位;逐步提高各级图书馆图书更新率,增加藏书总量和门类;合理设置社区书屋、鼓励企业设置休闲书吧等基层阅读服务场所;推进阅报栏(屏)、书报亭标准化建设,支持实体书店开展公益阅读活动;利用“全民健身日”、“南通体育日”和节假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小型多样的全民健身系列活动,促进经常性参与体育健身的人数显著增加。二是文体产品供应质量要提升。积极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特殊困难群众等特定群体提供合适的文体关爱服务;倡导开展“菜单式”、“订单式”、“互动式”、“自助式”、“体验式”服务模式;指导镇、村建设好各展其长的优秀文化体育群团组织,加强文体骨干队伍培训培养力度,增强基层单位“自我文体服务与创新”的功能;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全民阅读和全民健身活动,打造活动品牌;凸显创新,持续做优做强文体活动服务品牌,提高“通州之夜”、“欢乐江海行”、“金种子送艺”、“羽毛球协会年度联赛”等项目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和辐射力;综合开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各类人文经济资源,深入推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创建工作,打造更多富有人文情怀的魅力乡村。
3
.依托现代技术,增强文体服务功能便捷性。
要顺应时代潮流,加大公共文体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力度,提高群众文体消费服务的可选择性和便捷性。一是打造好公共文体服务信息化平台。统筹实施数字图书馆、文化馆、体育中心建设和信息资源共享等项目,拓宽公共数字文体资源来源渠道和传输渠道;加大智慧体育建设进程,初步建成科学健身云平台。二是丰富公共文体服务数字化资源。要推动图书馆、文化馆(站)产品数字化加工,实施古籍整理、保护与阅读传播数字化工程;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资源,开发特色和专题数字文化产品。三是提高公共文体服务信息化水平。科学运用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卫星网络等手段,拓宽公共文体资源传输渠道,确保文体产品送到位、送对人;加快智能社区建设,将丰富的数字文体资源传输到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
4
.完善激励机制,释放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力。
在各方面条件成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场馆、团体组织的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公共服务的活力。文化馆、图书馆、忠孝文化园等可逐步推行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和理事会制度,吸纳各方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提高运行效率。文化行业协会、基金会、民办非企业文化单位等非营利文化组织的引导、扶持、管理和监督,要规范有序,要建立公正公开、科学合理的考核奖惩机制,形成良性的服务竞争格局。要建立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体服务的激励机制,增强文体服务的创造力。比如落实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捐建、捐资助建和独资兴建公益性文体设施,以冠名资助、合作举办、出资协办、参与承办、提供服务等方式参与重大公益性文体活动;支持群众自办文体活动,为文体类社会团体提供政策扶持、业务指导和专业培训。建立文体志愿者有效化储备、规范化管理、常态化服务、品牌化培育和项目化配置的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具有地方或行业特色的志愿服务模式,健全志愿者选拔招募、服务管理和激励保障机制。探索建立服务荣誉制度,激励广大民间艺术家、健体专家、公共文化体育机构的业务骨干等下基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构建广泛参与、内容多样、形式丰富、机制健全的志愿服务体系,增强通州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创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