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河道整治 呵护美好家园

  • 发布日期: 2014-05-05
  • 阅读次数:
  • 字号:[ ]

 

编者按:
农村河道整治、长效管理工作是村庄环境整治、农村环境“四位一体”工作的一部分,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最近,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政协委员就加强农村河道整治和长效管理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形成此调研报告,供区委、区政府领导决策参阅。
 
 
加强河道整治  呵护美好家园
——关于我区农村河道河道整治和长效管理的调研报告
          
河道整治是村庄环境整治、农村环境“四位一体”工作的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通州的客观要求。2003年以来,通过连续10多年的以河道清淤疏浚为主的河道治理,我区河道的灌溉功能、排泄功能、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得到恢复和完善,河道整治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是,如何通过加强农村河道长效管理来巩固河道整治取得的成果,促进水环境的明显改善,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保障河道防洪行洪安全,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我区河道治理的基本情况
我区属长江流域平原河网地区,全区河网由6条一级河、23条二级河、198条(段)三级河、929条(段)四级河与数以万计排水小沟(泯沟)组成。它们逐级派生,交织成网,形成了能够“防洪、防潮、防旱、防涝、防渍”的水利网络体系,有效地发挥着引、排、调、蓄功能。长期以来,由于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多重污染,大多数河道水质恶劣,水生植物泛滥,加上护岸塌损水土流失,河道淤积严重,自净能力减弱,降低了河道蓄水防洪排涝功能,也严重影响了城乡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积极开展以河道清淤疏浚、生态型河道建设、水生植物清理、河道水面保洁为主要内容的河道整治和长效管理,经过努力,河道综合治理、长效管理工作有了一定的起色。主要表现为:
一是科学规划,明确整治重点。 按照“先急后缓,集中投入,综合治理,长效管理”的治理原则, 我区认真编制 《农村河道疏浚规划》 对农村河道疏浚实行综合整治,同时,抓好拆坝建桥建涵工程。2012年以来,共疏浚农村河道431条(段),长 487.2公里 ,疏浚土方687.8万方,拆坝177条,建桥54座,建涵84个,累计改善灌溉面积5万亩,改善排涝面积近10万亩。
二是明确责任,强化组织领导。 实行了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镇镇长和各村党支部书记均为第一责任人。 区对镇级水利工程实施进行行业管理、技术服务和指导,各镇村建立了相应的领导和工作班子,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合力。
三是强力推动,确保实施到位。 通过召开会议、签订责任状、区领导督促指导等形式,推进河道疏浚整治工作的开展。出台了《村庄河道疏浚整治工程验收办法》,成立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督查组,并将农村河道疏浚工作纳入农业农村工作先进单位评比的重要依据,保证河道疏浚任务落到实处。
四是因地制宜,实行长效管理。 大力开展河道综合整治,积极探索适合通州实际的农村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机构。成立了区农村河道长效管理领导小组,各镇(区)也相应建立健全组织,组建了近600人的保洁员队伍。明确责任主体。全区一、二级河道由区政府委托水利局直管,采取市场化管理,由两支专业的保洁公司负责长效管理。三、四级河道由各镇(区)负责管理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管护模式。区河道长效管理工作在区农村环境“四位一体”的领导下,由区农环办扎口统一管理。 各镇(区)农村河道长效管理由镇农环办扎口统一管理。 落实管护经费。 农村河道管护经费实行分级负担。区河道长效管理专项补助资金纳入年度水利经费总盘子,纳入区、镇(区)两级财政专户管理,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严格考核考评。制定了《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考评办法》,对《通州区农村河道长效管理考核办法》、《通州区农村河道长效管理考核细则》进行修订完善, 为进一步推动综合整治和河道长效管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我区农村河道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通过前阶段大规模的河道疏浚和加大河道管理的力度,我区河道的淤泥状况、水土流失和河岸清洁程度有较大改善,有害的水生植物也得到了有效控制,水环境的整治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返淤较快,水系不畅。 由于自然灾害和生产活动造成常规性水土流失,腐朽水生植物沉淀,行船冲刷河道边坡造成坍塌等因素,疏浚后的河道会逐年淤积。所以,河道疏浚有一定的周期,一般在10年左右。我区从2003年开始大力推进农村河道疏浚,早期疏浚的河道特别是沙田地区河道淤积速度相对较快,面临新一轮的疏浚。农村土地实行家庭承包以来,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缺少投入,为了图一时或一己之便,以涵代桥、堵涵打坝,人为设置了许多小涵和坝埂,造成水流不畅,水质恶化。特别是群众在引排功能的等级河道内设置的渔网鱼簖,不仅影响水系畅通,而且影响河道环境,应经成为河道长效管理的“拦路虎”。
2. 水质较差,生态失衡。 由于化肥农药包装物和农膜回收处置不到位,残腐农产品和农作物副产品消化不当,相当一部分被抛弃在河道中,造成水体变质。一些企业只顾自己经济效益,工业污水偷排和不达标排放屡禁不绝,如南部地区,一些河道水体五颜六色、杂草丛生,成为垃圾坑;兴仁三庙村等地家庭作坊式的加工点把污水直接排河,加大了河道管理的难度。部分群众环境卫生观念淡薄,生活垃圾随便丢弃河道现象比较普遍。一些人把河道整治和长效管理看作政府的职责,提要求作批评的人多,实际参与管护的人少。目前,镇村范围内的三四级河道基本没有养殖项目,相当一部分河塘泯沟水面未得到有效利用,水体中生物链短缺,自净功能不强,导致杂草蔓延,鱼蟹丧身。
3. 资金不足,管理不严。 一方面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镇村河道保洁工作的重要因素。 财力较差而固定收入较少的镇村,河道长效管理的经费无保障。一些富裕镇村也反映补助资金太少,深感压力大。 另一方面, 一些村由于投入不足,导致部分河段保洁人员的工资较低,影响了保洁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河道保洁的质量与要求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部分河道在整治后出现“回潮”现象。此外, 保洁资金没有用在刀刃上。个别镇(区)不仅配套资金不到位,而且对河道长效管理奖补资金没有专款专用,将奖补资金挪作他用,没有将河道长效管理奖补资金纳入“四位一体” 专户管理,专户存储,至今河道长效管理奖补资金还挂在镇财政的帐上,从未使用。
4. 体制不顺,整治缺位。 除了少部分镇采取专业队和专业公司承包管理以外,绝大多数镇村未按照要求落实全日制专职河道长效管理保洁员。而兼职人员年龄结构老化,业务水平偏低。由于资金不足,河道整治的面未普及,尤其是镇界河道尤为突出。有的地方急功近利,做了不少表面文章,往往是为迎接上级检查搞突击性整治,整治后长效管理和配套措施跟不上,而且缺乏强有力的监管力度,好多河道面貌依旧。
三、加强农村河道长效管理的几点建议
农村河道长效管理是一项动态性强、反复性大的工作,必须加强领导,建管并举,创新思维,狠抓落实。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 理顺体制,明确职责。 加强农村河道长效管理,在管理体制上应实行分级负责制。建议学习无锡锡山经验,实行“三级河长”管理责任体系。区、镇、村级领导班子成员相应担任一条区级、镇级、村级河道的河长,区直机关部门挂到联系镇的相关河道。区里成立河长办公室,由水利局牵头协调,改变多头治水的格局。河长作为“河长制”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所负责河道的水生态和水环境持续改善、断面水质达标、河道长效管理负领导责任。河长牵头负责分管河道现状情况的调查摸底工作;当分管河道列入综合整治计村划时,全力配合所管河道综合整治方案的制定、论证和实施,狠抓工作推进;当分管河道尚未列入综合整治计划或已经综合整治结束时,把长效管理、减少脏乱差和排污现象、保护和增加绿化作为工作重点。
2. 政策扶持,多元投入。 农村河道长效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除在一定时限内对河道清淤和设施建设进行一次性投资外,绝大部分费用属河道日常管理的劳务性支出。虽然区财政拿出了专项资金,但与实际支出差距很大。为此,要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区级在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的同时,进一步研究河道长效管理的扶持政策,继续加大补助力度,安排以奖代补资金用于河道长效管理。同时,通过试点先行、行政推动、民主决策、规范操作等措施,引导农民和企业交纳农村环境整治有偿使用费。这样,既弥补工作经费的不足,强化农民的成本意识,也推动农村环境的持久改善。
3. 完善规章,创新机制。 要继续推进河道保洁、垃圾运转、绿化管护、公路管养“四位一体”管理模式,进一步探索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按照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模式,组成专业化保洁公司,实行专业化承包、公司化管护的管理机制。积极尝试“以河养河”方法,把环境改善了的河道划片让专业水产养殖户进行养殖,在给予适当保洁经费补助的前提下,让水产养殖户进行河道保洁。清淤护岸是防止水土流失、提高河道自净功能的手段,要积极实行“生态护岸工程”,注重美观与生态、财力与实用相结合,在通航河道和农村居民集聚区逐步建设生态型硬化河岸,对其他河道则大力推行以植树绿化为主、绿色花草为辅的生态护岸形式。
4. 综合整治,强化考核。 农村河道污染来源于多方面,管理职能、技术指导、执法监督、筹措资金等涉及多个部门。要采取综合治理,才能实现农村河道“水清岸绿”。一要“治本”。要搞好农村水利基本建设,优化水系,畅通水道,让“死水”变“活水”。要加大水环境的监控和执法力度,从监控重点污染企业向全面监控拓展,用铁的手腕堵住污染源头。二要“治表”。进一步强化农村垃圾袋装集运,减少生活性污染。要对镇级界河进行疏浚整治,对影响引排功能的等级河道、景观河道上设置的渔网鱼簖进行专项整治,加大对呆沟呆塘的治理力度。要强化水面种养承包责任制,加强宣传教育和村规民约约束,扩大水面利用率,优化河道生态,增强河塘水体的自净功能。三要“治污”。要加快推进排污管网建设,做好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进管入网工作,发挥截污纳管集中治理效能。环保部门应加大对直接排放和不达标排放工业污水的监管力度。农业部门要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列入农业执法的内容,减少生产性污染。对一些种养大户、基地等重大污染源,要签订管理合同书,明确其应承担的管理责任,对造成重大后果的违规者,追究其必要的经济与法律责任。四要“治懒”。要将河道长效管理纳入各镇和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内容,通过示范评比、明查暗访、季度督查、意见反馈、相互抽查、年终考核等形式,将河道长效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5. 宣传引导,全民参与。 河道长效管理工作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才能取得实效。要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和多种形式,加大对河道环境整治和长效管理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增强沿河企事业单位、居民保护河道环境的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公民道德意识和环保意识。尤其要 让农民认识到面源污染的极大危害性,其直接危害是污染环境、污染水质、影响水面的开发和利用,间接危害是影响农产品质量、有可能造成人畜中毒等重大事故。 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村规民约进行奖惩,规范村民的行为,使保持河道清洁畅通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 各地政协网站
  • 区县政协网
  • 站本地热门
  • 网站精选网站
版权所有:南通市通州区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