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
最近,区工商联和区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就“弘扬通州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季度协商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委员们对发挥企业家作用,推动全区民营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就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氛围、增强企业家坚持坚守动力、优化企业家创新创业环境等提出了
一些建议意见。现
形成调研报告,供区委、区政府领导决策参阅。
弘扬通州企业家精神
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
根据区政协主席会议安排,区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就“弘扬通州企业家精神
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季度协商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此次调研由区政协副主席张勤牵头负责,区政协经科委和区工商联
具体负责调研工作的组织实施
。调研活动按照深摸底、广覆盖、重实际的理念,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掌握相关情况,并专程赴海安县、常州市武进区进行学习考察,与两地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深入交流,学习先进经验,寻找差距不足。经过前期充分准备和多次研究商榷,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直以来,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发展,把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作用作为推动全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有力支撑,在全社会营造重实业、促发展的浓厚氛围,
推动全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据相关统计,
2017
年底,
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
709
家,其中亿元企业
346
家,上市公司
8
家,初步形成了以十亿元以上企业和上市公司为引领,亿元以上企业为支撑的良好发展格局,涌现出像创斯达、东源集团、四方冷链等
36
个全国细分行业单打冠军。
全区骨干企业参与制定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达
44
项,数量居南通各县(市)区之首。
一是坚持实业兴区,弘扬企业家精神。
面对新常态,我区坚持量质并举,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结合民营经济发展实际,组织开展了企业家精神表述语征集活动,广泛听取意见,反复酝酿协商,提炼确定了“坚苦自立,创新致远”的通州企业家精神。大力倡导“工匠精神”,
开展首届“通州工匠”评选活动,
以“通州工匠精神”为引领,不断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激情。通过报纸
、电视、网站以及新媒体等方式,
广泛开展“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通州”系列宣传活动,
引导广大职工群众学习典型、争当先进,为建设“强富美高”新通州汇聚合力。
二是强化政治引导,推动
企业文化建设
。
加强
思想引领,举办“通州企业家精神”主题报告会、优秀企业家事迹报告会、新生代企业家培训班、
千名企业家创新人才培养工程
等系列活动,
增进
企业家
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引导
争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
积极构建优秀企业文化,不断挖掘企业内生动力,激发劳动、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
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先后培育省级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
1
家,市级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
14
家,我区企业文化建设在各县(市)区中名列前茅。
三是突出创新驱动,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突出“聚力创新”,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打造创新平台载体,全面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积极引导园区主动承载上海高科技园区的创新资源,促进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区域融通。深入实施小升高计划,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
165
家,列南通市首位。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2017
年全区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达
39
亿元。去年,通州成功列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
四是健全政策体系,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人才工作的意见》、《关于促进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南通市通州区加快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发展若干政策意见》、《南通市通州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管理实施暂行办法》等文件,从资金扶持、融资贷款、生活配套等方面,放大政策叠加效应,彰显政策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深化“放管服”改革,切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
二、存在问题
通州今天的发展成就,离不开广大企业家的艰苦奋斗和辛勤付出,他们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
一是坚守实业的理念有所动摇。
随着我国进入经济转型的阵痛期,
部分企业从房地产、金融等领域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获得远超过实体产业的利益后,面对创新创业的高投入和回报产出的不确定性、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加快以及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一系列商业模式的变化,逐步减弱了对发展的信心。
二是小富即安的思想较为普遍。
受益于改革开放的红利,很多企业快速发展,积累了丰厚的资本。然而,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一些企业家逐渐失去了当初创业时敢闯敢试的激情和勇气,更多的是满足于现状,尽心于“守城”,缺少持续创新创业的动力。
三是担当奉献的精神还有待提升。
少部分企业家存在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倾向,片面追求商业价值、积累个人财富,忽视在创造社会财富过程中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公益慈善、脱贫攻坚、环境保护等方面还存在认识不够的问题,缺少应有的担当。
四是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主要表现在对企业家现代创新理念教育引导不够,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不够灵活,一些平台载体市场化程度偏低,缺乏“造血”功能,创新基础比较薄弱、创新人才相对缺乏等。
五是“亲商、重商、爱商、护商”的氛围营造还有待加强。
招才引智、招商引资过程中服务工作做得比较好,企业、人才落户后的相关配套服务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尤其是在医疗、用工、企业家权益保障和子女教育等方面,此外对优秀企业家和创新创业典型宣传力度还需不断加大。
三、几点建议
一直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这对我们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上级要求,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1
、坚持多措并举,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大力宣传优秀企业家典型事迹。
通过继续开展杰出企业家、“三名”年度人物、十大杰出通商、劳模、纳税百强企业评选表彰等专题活动,在全区选树一批优秀企业和企业家典型,表彰先进,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利用各种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
充分展示企业家时代风采、精神风貌和发展业绩,让全社会了解企业家、关注企业家、尊重企业家、支持企业家,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大力弘扬企业家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敢于担当、履职尽责、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
。
推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规范党政干部同企业家交往行为,鼓励党政干部同企业家坦荡真诚交往,树立服务意识,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鼓励企业家主动同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沟通交流,通过正常渠道反映情况、解决问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搭建党委政府与企业、商会、协会沟通协商的制度化平台,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与企业家经常性沟通联系机制。加强企业帮扶考核,把企业家的评价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营造包容失败的社会氛围。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从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上,对企业家合法经营中出现的失误失败给予更多理解、宽容、帮助,不断加大对企业的帮扶和支持力度。通过组织开展“工匠精神”评比和表彰活动,倡导广大企业家特别是年轻一代向全国优秀企业家和通州知名企业家学习,培育带动一批深耕主业、精工细作、精益求精、守法诚信的优秀企业家,推动我区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2
、强化正向引导,增强企业家坚持坚守的精神动力。
引导企业坚定发展信心。
深入开展企业大走访大调研活动,动员广大党员干部深入企业摸排情况、宣传政策,帮忙解决实际问题,提振企业发展信心。落实党委政府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定期举办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专题讲座、组织非公经济人士外出参观和学习培训等活动,开拓企业家视野,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帮助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坚守实业。千方百计引导广大企业家坚守实业、回归主业、做精专业,鼓励支持通州籍在外企业家和海内外成功创业人士来通兴业、投资实业、共谋发展。大力弘扬“坚苦自立、创新致远”的通州企业家精神,立足家用纺织、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等传统产业,着眼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盘活实业存量,拓展实业增量。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企业树立创新发展理念,主动投身创新发展大潮,充分依托人才、科技、信息等各项资源优势,加强技术创新、设备更新和产学研合作,打造企业核心品牌。鼓励企业与大院大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发展新变化。积极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价值观,引导企业家把追求卓越作为企业创新发展的职业理想,加强企业精细化管理,建立标准化、系统化的制度体系,鼓励企业精研生产工艺、不断创新创造,打造企业创新文化品牌。
3
、加快职能转变,优化企业家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
加大政策引导力度。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部门协同和各级联动,完善政策配套,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先进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集聚。切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企业税费负担。深化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多措并举降低企业用能、用地、用网、用工以及融资和物流成本。深入研究关于进一步加大对龙头骨干企业扶持的政策,对重点培育骨干企业给予“四个优先”支持,即政策措施优先到位、建设用地优先保障、技术改造优先支持、生产要素优先配置。优化服务企业举措。建立联系服务企业制度,通过结对联系、定期磋商、慰问帮扶等方式,直接聆听企业的意见建议,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难题。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和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企业知识产权,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为企业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进一步加大企业走访调研力度,扩大服务范围,精简审批事项,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优质服务。强化金融支撑作用。制定实施导向性政策,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积极搭建多渠道的资金媒介桥梁。由政府出资设立一定规模的创业创新贷款担保基金并建立相应的信用担保制度,鼓励银行积极开办创业创新贷款;鼓励社会资金通过建立小额贷款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向创业创新企业发放优惠贷款;通过设立专项“创业创新种子基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对创业创新企业的“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加快形成“科技
+
人才
+
金融”的叠加优势,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围绕通州“
353
”
产业体系,梳理产业链、创新链,根据企业技术、人才、资金需求采取针对性措施,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对产业的助推作用,加速形成投贷担联动、银行支撑、创投优先、财政扶持的科技金融体系。突出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加强分类指导和集成支持,加快建设“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梯队型创新平台。整合优质科技资源,进一步完善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的功能,推进“三创”核心区建设和科技产业园区品质提升,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全面落实对接上海相关战略部署,依托各类创新创业载体,主动承接上海创新资源,举办科技接轨上海招商活动。依托区科技成果转移中心、产学研合作网上平台,实行线上发布、线下对接,探索实施小而精的科技对接活动。
4
、夯实发展基础,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企业家队伍。
把企业家教育培养纳入全区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作为人才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督促检查和协调指导,大力实施年轻企业家培优工程,不断增强企业家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能力。切实解决企业家培训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整合组织、统战、人社、发改和工商联等部门力量,加大经费投入,共同开展好企业家培养工作。积极探索适合企业家特点的培训方式和教育模式,采取现场教学、情景教学、互动教学、体验教学等多种方式,提高培训质量,突出培训实效。发挥群团组织和行业协会商会与企业家联系的纽带作用,定期开设企业家培训班次,开展革命传统、形势政策、诚信守法教育培训,增强企业家国家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引导企业家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员工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围绕纪念改革开放
40
周年,组织开展民营经济发展成果展、民营企业家回顾史等活动,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企业家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诚信守法经营,弘扬商业正气,履行社会责任,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参与“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对口支援、光彩事业等社会公益活动,坚持义利兼顾,德行并重,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