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针对部分政协委员反映的企业职业技能人才缺乏比较严重,影响了企业发展的情况,区政协专门就职业技能队伍建设进行专题调研、座谈协商。现形成调研报告,供区委、区政府领导决策参阅。
加快职业技能队伍建设
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技工、技师及其他水平相当的技能人才,是企业劳动群体的骨干力量,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区以职业学校、成人校为2个主平台,通过与企业合作、与部门合作、与村和社区合作的方式,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区技能人才总量呈持续增长态势,2001-2005年新增2492人,年均增加500人;2006-2010年新增7212人,年均增加近1500人;2011-2013年新增14948人,年均增加近4300人;2013年新增6026人,增幅达26.3%。但是,与经济转型升级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需求还不相适应,我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1.
技能人才总量不足。
我区的技能人才培养基本适应了我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但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严重不足。主要原因:一是高技能人才外流现象严重。据初步统计,每年从我区毕业的技能人才到苏南等地工作的占60%-70%。二是社会上对技能人才有偏见。家长不愿送孩子到职校读书,大学毕业生不愿到生产一线从事技能工作,以致出现了企业招工难、院校毕业生就业难“两难”现象。三是现有技能人才难留住。随着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技能人才回家乡创业、就业的数量日益增多。
2.
结构矛盾仍较突出。
现有技能人才“四多四少”现象严重:一是初级工多,高级工少;二是单一技能的多,复合技能的少;三是年龄大的多,年轻的少;四是从事传统加工类工种的多,从事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少。这与技能人员待遇低、社会地位低和职校专业设置不科学等有直接联系。
3.
主体作用还不明显。
企业是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主体。一是重视不够。部分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不够重视,存在“只用不培”的现象。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投入严重不足,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甚至不按国家规定提取缴纳职工教育经费。二是载体不足。有的企业科技投入不足,新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低,不能为技能人才发挥作用、使用才华提供更多的空间和平台,导致技能人员流失。三是氛围不浓。部分企业技能人才待遇较低,导致技能人才招不进、留不住。
4.
培养环境尚有欠缺。
一是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社会上仍然把学历和身份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企业和政府更偏重于管理人才、高科技人才和高学历人才,对技能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二是配套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我们十分重视高端人才的招引,在住房、子女上学、就医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而高技能人才的招引方面却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三是培训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我区涉及职业技能培训的部门有人社、教育、民政、农林、建工、卫生、总工会等部门,资源分散,各自为政,以教育为主体的职前教育和以人社部门为主体的职后培训资源不够贯通,衔接不够紧密。
5.
技能培训相对滞后。
一是办学方向有待调整。目前职校培养技能人才主阵地作用还不明显,过渡性倾向比较明显,只有不到40%的毕业生从事技能工作,更多的生源过渡到高等院校。二是专业设置不够科学。职校开设专业片面追求多而全,所设专业与本地发展需要和企业需求严重脱节。以今年5月份高新区部分企业用工需求为例,广东鸿图、广东鸿泰、东源电器等企业需要具有大专学历的机电专业用工50人,而我区只有通州中专一个班级符合要求,但人数不满50人,无法保质保量地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三是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在职校实训基地、课程开发和配置实验设备等方面投入不足,职教师资力量薄弱、结构性矛盾突出,影响了职教质量和成效。现有财政体制的有限培训经费不能在一些人力资源紧缺的行业开展更加深入的培训工作。各镇的成人校开展的培训,组织工作比较困难。四是培训机制不够灵活。虽然我区利用通州中专和各镇社区教育中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在人力、智力和物力等方面存在优势,但与社会其他教育培训机构特别是民办机构相比,运行机制上显得不够灵活,导致竞争性不强。
经济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各类技能人才强有力的支撑。我区必须全面推进人才强区战略,以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良好、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技能人才队伍。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组织推进体系,变“重条块”为“促统筹”
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
一要健全工作机制。
要切实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框架,定期研究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相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明确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加大工作力度。
二要加强规划引领。
要在叠加实施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和策应上海自贸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宽视野把握我区产业发展趋势,多层次分析技能人才需求情况。要结合“十三五”规划的制订,加快出台中长期技能人才发展规划,重点加强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技能人才培养,巩固提升建筑、船舶海工、机械等主导产业等方面技能人才质量,着力解决技能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要将建立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通州分院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加以推进。要统筹协调各方关系,争取将天津大学与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外联合办学基地落户在高新区。
三要推进资源整合。
要按照产业集群分布和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重组。我区的职教集团虽已建立,但目前其运行、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我区可借鉴如皋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如皋市在人社局下设如皋市技工学校,副科级建制的事业单位,该校是如皋市政府指定承担机械、电子、农林、农机、建筑、供销等各类企业职工职业技能中心,拟筹建为如皋技师学院),打破部门、行业、区域和院校类别界限,积极组建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集团、专业教育联盟。要把城市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结合起来,完善城乡一体化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快形成“主、辅、特”结合的职业教育格局。
二、探索多元投入模式,变“重总量”为“优结构”
健全政府主导、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互动资金筹措机制,不断优化投资结构。
一要加大投入力度。
要设立技能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健全按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培养层次和培养成本等因素实行财政补贴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补助资金,财政按比例配套相应工作经费补助,重点用于技能人才的奖励、培养。要加大资金的监管力度,坚决查处一些部门和单位套取国家资金,应付式培训或假培训的行为。
二要拓宽投入渠道。
引导社会、单位、个人通过合资、参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兴办各类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支持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技能人才发展基金。督促企业按比例足额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其中财政统筹部分应专项用于职业教育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鼓励金融机构为技能人才发展相关重点项目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服务。
三要突出投入重点。
要借鉴一些先进地区“金蓝领”培训工程经验,加快推出具有我区特色的品牌培训工程,带动和促进企业、职业院校及社会培训机构培养一批社会紧缺、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要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加强职业培训信息化建设,广泛推行远程教育和网络培训模式。
三、拓展职教培养功能,变“重技能”为“提素质”
要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结合、与企业对接,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
一要促进校企融合发展。
选择一批设备先进、技术领先、管理规范的企业与教学质量稳定、办学特色鲜明、师资队伍雄厚的职业学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借鉴山东威海的经验,由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和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二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完善校企开发、评价专业核心课程的长效合作机制,建设一批助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示范专业,形成一批企业欢迎的精品课程。运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等教学方式,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教学模式。
三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进一步改革教师招聘方式,制订教师专业成长方案和全员培训计划,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完善“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定、竞聘上岗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强互兼互聘机制建设,鼓励职业院校和企业互派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双向挂职或兼职。对聘任的专业兼职教师,可借鉴一些地区的经验,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特别优秀的人员,赋予学校权限,纳入编制内。
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变“重使用”为“搭平台”
企业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搭建平台,促进技能人才成长成才。
一要与企业长远发展相适应。
引导企业根据发展战略目标和技术创新需要,制定短、中、长期人才梯次培养计划,做到技能人才培养、储备与企业发展同步谋划、同步推进。
二要与企业技术攻关相结合。
围绕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技术项目引进等,深入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推行技能带头人制度,在关键岗位设立“首席技师”、“技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其在解决技术难题、实施精品工程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
三要与企业激励导向相匹配。
建立以技能和业绩为导向的激励机制,通过协议工资、年薪制、股权奖励、特殊津贴等方式,引导工资分配向技能人才倾斜。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奖励制度,对企业基础技能人才授予荣誉并实施重奖。
五、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变“重当前”为“利长远”
环境优则人才聚。要立足长远,不断优化技能人才发展环境。
一要强化政策扶持。
在专项调研的基础上,全面梳理、整合现有技能人才政策,增强其与产业、人才、金融等政策间的衔接度和配套性。出台个性化政策,切实解决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公共实训基地等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经费使用、项目管理、人员配备等难题。顺应教育部关于技能型和学术型人才高考分开的改革方案,建立由相关职能部门、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加的技能人才培养推进委员会,开展引导性、鼓励性政策研究。
二要强化服务管理。
要加快技能人才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开放共享的人才基础信息库和分类人才资源信息库,动态反映人才培养、使用和需求情况。严格规范职业资格设置管理,积极构建职业技能鉴定质量长效机制。选择技术复杂、通用性广、从业人员多、影响力大的职业(工种)开展竞赛活动,增强竞赛与企业生产发展的紧密度。
三要强化宣传引导。
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技能人才先进典型,积极打造我区打工首选目的地的形象,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增加技能人才推选各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的比例,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坚持从学校教育培养和家庭教育养成抓起,切实改变“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树立“家财万贯不如薄技在身”的理念,激发年轻人用技能点亮精彩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