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我区城乡转型发展的建议案

  • 发布日期: 2012-10-20
  • 阅读次数:
  • 字号:[ ]

 

区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在认真分析城乡发展阶段特征,科学把握城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大力实施城乡统筹行动计划和“一中心、五片区、百社区”的发展思路。区政协围绕中心,把“推进城乡转型发展”作为今年协商议政重点,积极调查研究,建言献策。从5月起,区政协组成三个调研组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三份专题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区政协十二届二次常委会议就加快推进我区城乡转型发展进行了专题协商,形成了本建议案。
区政协十二届二次常委会议认为:近年来,我区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大力实施具有通州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城乡规划趋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镇功能逐步增强,社区建设取得进展,全区城乡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基本形成了城区、片区、社区梯次发展格局。但是,我区的城乡转型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与构建南通东部新城的战略定位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 一是过渡阶段的不确定因素影响规划定位。 区划调整未最终到位,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现行体制存在障碍,在道路交通、公共设施、产业布局等规划方面与南通主城区衔接不够紧密。 二是产业发展动力尚不够强劲。 城市各组团之间产业布局不够明晰,产业集聚程度不强,产业结构层次不高。 三是城区(片区)辐射带动尚不够明显。 全区城市化率为51%,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明显偏低。中心城区引擎带动作用发挥不够,片区发展不够平衡,中心镇规模普遍偏小,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吸纳集聚功能较弱。 四是社区建设推进尚不够快速。 农民传统的居住习惯、耕作生产方式以及村庄小散乱的现状阻碍了农村社区的建设。 五是城乡个性特色尚不够鲜明。 单体建筑物缺少特色,新老景观落差较大,区域人文特色不明显。 六是要素破解举措尚不够有力。 建设用地矛盾突出、资金短缺、土地流转难、违章建筑等一直是困扰和制约城镇发展的难题。
区政协十二届二次常委会议指出:推进城乡转型发展有利于城乡经济形态高端化、城乡布局合理化、城乡管理高效化、城乡品质特色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城乡转型发展起着战略依托的重要作用、提纲挈领的引领作用。城乡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着力研究和破解城乡转型发展中的难题,为通州新一轮大发展提供广阔空间,进一步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一、坚持规划引领,突出合理布局
1. 高点定位发展目标。 要紧紧抓住南通市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机遇,围绕建设南通东部新城的目标定位,按照“产业集聚、资源集约、企业集群、人才集合”的导向,科学规划城乡一体的经济结构、空间结构和生态结构,提升城市形态,调优城乡布局,统筹推进以主城区为龙头、重点镇为支撑、新农村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聚落体系,着力形成品质城区与新型镇村互动繁荣发展的新格局。要顺应南通市区T型组团发展的思路,始终坚持通州“一中心”发展空间的战略指向,推动城区向西南扇形延伸发展,提升通州城区的能级 以通吕运河“一河两岸”生态景观带为横轴,充分发挥与南通主城区连接的“脐带”作用,着力推动沿线园区、城建、生态三位一体建设;以世纪大道两侧功能开发为纵轴,加强高新区与南通主城区、南通家纺城、锡通科技园的对接,建成纵贯南北的“黄金带”。在加快与市区融合的同时, 要研究城市化后期产生的“逆城市化”效应,充分挖掘通州接壤主城、城乡辉映的 优势,提前谋篇布局 南通城市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消费功能和居住功能向通州的转移扩散,特别重视市区周边城镇的规划、建设和发展,在更高层面推进我区城市化进程。
2.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要按照“体系成梯度、布局成组团、城镇成规模”的原则, 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历史内涵和现代发展元素, 深化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围绕 江风海韵 的区域特点, 水墨淡彩 的城市特色,专题编制通州城区色彩规划。要 做到“城乡一盘棋,规划一张图”,做好规划之间的衔接与协调,加强区、镇、社区空间布局上的协调统一。坚持城镇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克服片面追求城市化率的倾向,防止城市建设中的“摊烧饼”现象。同时, 要注重严控农民散点建房、企业散点建设,严控沿路、沿河建设,严禁违章建筑。
 3. 切实增强规划权威。 要完善决策体系,强化规划的法定地位。调整充实城市规划委员会和城市规划咨询委员会人员,注意吸收熟悉规划建设方面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代表。重大规划必须经过规划咨询委员会论证、规划委员会决策,实行严格的票决制。对经过规划委员会票决通过的规划,应提请区政协进行协商,并由区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票决通过,确定其相应的法定地位,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防止人为随意修改。要认真执行规划的公示制度,推行“阳光规划”,扩大社会各界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坚持产城融合,突出特色发展
4. 充分体现产业特色。 突出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现代化。 要把产业集群提升、企业集聚发展、资源集约利用,作为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自觉选择。 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开展产学研合作, 抓好“孵化-加速”的企业成长催化体系建设 。要综合运用招商引资、培育龙头、塑造品牌、企业上市战略,提升工业经济整体水平。针对滨海园区划归南通市代管的实际,尽快调整我区沿海开发、园区建设以及片区发展战略。做优现代高效农业。要把现代高效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发展作为我区农业发展的基本取向,把万顷良田、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作为农业提档升级的重点突破口。要坚持特色发展,形成一批农业特色板块和特色农产品带。以农业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市场“三位一体”为载体,实施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知识,力求做到品种创新、品质创优、品牌创响 提升第三产业水平。要发挥物流经济和路桥经济优势,发展物流集聚区。金沙镇和高新区世纪大道以西要加快“退二进三”进程。要构建“商贸圈、市场群、特色街”,根据产业特点、文化底蕴和综合实力,突出特色街打造。特色街道建设应从商贸服务、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和楼宇经济、创意产业发展等方面寻求突破,将同行业或行业关联度较高的市场主体集聚起来。要持之以恒引进一批带动产业和人才集聚的领军人才,以及技术研发、经营管理的高层次人才,优化人力资源结构,逐步实现集聚体力劳动为主的制造人群向智力劳动为主的智造人群转变。
 5. 充分体现生态特色。 培育生态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努力营造宜人宜居宜商宜游的城市氛围。大力推进低碳绿色经济,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要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和项目,腾出环境容量。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要坚决把好环保关,坚决不增加区域环境负担。整治区域环境。加快建立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区域统一管理体制和一体化的资源利用、环境监测及调控系统。对重点流域、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工业集中区水污染进行综合整治,对废品收购、建筑垃圾、塑料加工、废弃餐饮物等突出环境问题进行专题整治,进一步增强环境风险防范能力。近期要高度重视城区以及锡通科技园、滨江新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和管理,加强对已建成污水处理厂运转的监管,尽快解决排污口设置等重大问题。保护生态资源。要强化饮用水备用水源地的保护工作,充分发挥河流、湖泊的审美作用和生态功能,积极推进通吕运河景观带、运盐河风光带、渔湾水道、南山湖等开发与建设。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建设工程,推进生态林网、经济林网建设,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区域绿地生态系统。
6. 充分体现文化特色。 保护遗存。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处理好新与旧、保护与建设的关系,加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保护好历史优秀建筑及其周围的整体空间环境,以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体现传统的风貌特色。挖掘资源。充分把握通州建筑之乡、纺织之乡、崇学之乡、船舶之乡的形象特质,范仲淹、文天祥、张謇等名人效应,刺绣、板鹞、童子戏、蓝印花布等非遗项目,楹联、灯谜、书画、盆景、裱画、红木雕刻等民间艺术,余西、石港古镇及张謇文化、忠孝文化等文化资源,进一步提炼升华文化内涵,全力打造江海文化品牌。彰显特色。要精心设计、精心建设,城市的组团、片区、街道、建筑物都应努力做到与我区的文化底蕴和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统一;注重建筑造型、色彩、风格的协调一致。
三、坚持基础先行,突出功能配套
7. 完善交通网络。 以融入苏南、对接南通、覆盖城乡为目标,优化公路布局,构建“顺畅、便捷、高效、美观 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内联外通的交通环境。着力建设通州城区环城道路,拉开城区框架,优先安排通州城区与南通中心城区的骨干道路连接,加快金通二大道、三大道工程以及南通青年路和人民路等东延工程,南通长江路、工农路、通富路北延工程。创造条件,积极争取把通州城区到南通市区的轻轨项目列入全市首批建设的轨道交通项目。要织密路网、提高能级,加快区内干线公路和农村道路建设,推进公交全覆盖。全力配合做好兴东机场扩建以及沪通通道、通洋高速等重大交通工程建设工作。
8. 加强功能配套。 打好超前牌。要高度重视停车泊位、公共厕所等公建设施,严格配置比例,预留足够空间。要加强城市公共绿地、小游园、小公园的建设和管护,丰富绿地内容,增添城市色彩。尤其要加快建设集商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消除传统的沿街为市现象。打好便民牌。要建好各类交通工具换乘中心,实现无缝对接。结合“城中村”改造、老小区改造、沿路特色建筑打造等工程,科学设置人行道、无障碍通道、地下通道、过街天桥等公共安全设施。打好细节牌。要本着决策更科学、施工更快速、质量更过硬、管理更完善的要求,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坚决杜绝反复开挖、无序施工、重复投资的不正常现象。要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电子信息档案库,尤其要掌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基本情况,对道路网络、管网预埋、公交线路、站点布局、绿化亮化、道路标识等城市管理和市民关注的细节问题,专题研究,及早介入,完善措施,以细致周到服务体现人文关怀。
9. 突出开发重点 。围绕提升能级、彰显特色的目标,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要坚持成片开发为主。按照“统一规划、成片开发、分步建设”的原则,以优化城市布局为着力点,实行整体成片开发和梯度开发,减少“补丁式”开发。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城东新区、银河新区等重点区域,进一步凸显中心城区的龙头地位。要加速推进城东新区的开发建设,尽快建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使其早日具备全面开发条件。加快城东新区经营性地块的招商开发步伐,力争早出形象,快出成效,努力实现新区建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统一。要站在全区资源均衡配置的角度,科学布局城东新区、银河新区的文化、教育、医疗等机构与设施。要提高重点镇集聚能力,根据“统建联建、综合开发、突出特色”的方针,扩大重点镇的容量,提高经济集合度和积聚效益,使重点镇成为推动城镇化的增长点。要明确片区中的重点镇与周边老集镇的协调发展关系,探索老集镇改造成产业园区、农民集居点、社区服务中心、专业市场等发展路径。
四、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统筹发展
10. 城市资源要向农村延伸。 合理分配城乡建设资金投入 吸引金融资本向农村流动。加大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扶持建立“三农”贷款担保组织,完善农村信贷担保机构,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市场化为纽带,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投资,加快城市反哺农村。推进农业技术为农村服务。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完善技术承包、有偿服务等农技推广激励机制。探索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保障体制,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11. 公共服务要向农村覆盖。 要因地制宜,以民为本,统筹布点,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社区服务网格化,促进农村社区逐步向城镇社区转型提升。要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着力调整教育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和流动制度,整体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区、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加强镇卫生院、村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文体事业,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要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加快各类养老机构的建设。
12. 现代文明要向农村传播。 既要注重城镇化的表面特征,又要着力提升城乡居民素质内涵。加强城镇意识宣传。要大力普及文明礼仪规范和各种现代知识,帮助农民向居民转变,逐步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城乡文明程度的提高。加大综合管理力度。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力度,有序推进城市管理向集镇、社区和农村延伸。注重培育人文精神。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培植文明单位、村镇、社区、家庭以及通州好人、孝星等示范品牌,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增强城乡居民的归宿感、幸福感、自豪感。
五、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社区建设
13. 因地制宜和适度开发相结合。 要立足实际,按照“先行试点、分类指导、分批实施、逐步推开”的思路,通过集镇延伸、全新规划安置、老村整治改造、重大项目带动等类型推进农村社区发展。要统筹考虑农民居住空间与产业布局、农田保护、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衔接,合理确定农民集中居住区布局与规模,逐步实现农村居民区域分布由自然形态向规划形态转变。要对城市规划控制区内的城郊村、城中村、老企业危旧宿舍区加快拆迁改造。要根据镇级财力、土地级差、村级收入等不同情况,坚持量力而行,适度开发,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4. “有形”改造和“无形”改造相结合。 要加快实现村居组织由经济发展主体到社会建设主体的角色转变,加快村级工作重心由抓生产促发展向优服务强管理转变。在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注重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更加注重民主管理、社会管理、基础管理。大力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夯实执政根基。要开展创建和谐社区活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打造阳光村务,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建设。
15. 群众“安居”和群众“乐业”相结合。 要在提高群众工资性收入的同时,大力提高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保障性收入。要完善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帮助农民提高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要引导群众提高经营意识、理财意识,盘活资源、资产、资金,加快发展物业经济、房东经济、合作经济。要加大政府保障性投入,建立并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障群众利益。
六、坚持开拓创新,突出制度保障
16. 完善土地政策。 在严格保护耕地前提下,探索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改革,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排查已供未用、闲置土地、闲置厂房等资源,推进腾笼换鸟。要把促进农村集体土地大流转、构筑农业引资大平台,作为吸引农业投资、实现农业农村转型发展、优化农村社会结构的战略抓手。改革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机制,减少交易环节,逐步加大对土地流转的财政激励力度,合理增加村集体和农民的流转收益。要探索村企合作、业主运作、承包权入股、协商转包、返租、倒包、委托租赁、“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促进土地向企业和种植大户集中,实现区域化种植、集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
17. 规范城投融资。 要编制城镇建设投融资规划,从操作层面上规范城镇建设资金筹集、投向、投放次序和回报方式等问题。确立“经营城镇”理念,灵活运用市场机制,努力实现开发建设的资金平衡。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在政策法律允许范围内,将城镇建设资源的配置权、管理权以商品方式转让给民间,通过财政贴息等形式,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城镇基础设施。要坚持超前建设、适度负债,防止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强化建设资金的管理。
18. 加大行政推动。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统筹兼顾,加强领导。相关部门要立足职责,加强协作,形成分工明确、协调运作的工作机制。要强化片区理念,弱化镇级行政管理界限,稳步推进镇村合并和调整,整合片区内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城镇建设,构建全新的区域空间框架。探索通州主城区同城一体化管理的模式,改变目前城区“划河分治”状况。积极研究金沙镇向街道办事处转型,强化城市公共管理服务职能,城区的建设与发展由区级统筹。南通高新区扩容后面积、人口大增,建议要适当增设下属区域办事机构,前移管理关口,细化管理服务。要将城乡转型发展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健全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考评机制,简化考核程序,增强考核效果。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重点项目、重点镇、重点社区的建设,确保我区城乡转型发展健康有序推进。
  • 各地政协网站
  • 区县政协网
  • 站本地热门
  • 网站精选网站
版权所有:南通市通州区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