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治理保护,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建议案

  • 发布日期: 2018-07-06
  • 阅读次数:
  • 字号:[ ]

 

关于“加强治理保护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建议案
201876 政协南通市通州区第十三届委员会
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区委十二届五次全会也强调,要坚持用最严密的法治、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打造南通生态文明新样板。根据全区工作重点,区政协把“加强治理保护,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作为今年的协商议政重点,认真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从4月起,区政协组成3个调研组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区政协十三届八次常委会议就“加强治理保护,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专题协商,形成了本建议案。
区政协十三届八次常委会议认为:近年来,通过坚持不懈扎实推进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乡品质加快提升,重点行业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经济效益逐步显现。但对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我区生态治理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大。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经济总量增速较快,资源环境消耗逐年上升,节能减排压力增大,生态建设和环境容量仍然面临挑战。 二是经济转型任务较重。 高耗能、重污染的资源消耗性行业仍占一定比重,万元GDP能耗下降空间有限;生态型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 三是污染治理难度增加。 水污染从工业污染为主转变为工业、农业面源、生活 污水 和服务业污染叠加;大气污染由煤烟型向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扬尘、挥发性有机物等交织的复合型污染转变;化工、印染、钢丝绳行业的污染问题依然存在;农村“散乱污”企业和畜禽养殖面广量大,造成局部区域污染。 四是基础设施及管理体制仍有欠缺。 污水纳管率偏低, 处理设施运行不正常,垃圾分类收集处置设施不能满足需求。 生态环境保护职能分散,部门行政监管和执法力量不足,整体联动执法机制仍需加强。 五是生态文明意识有待提升。 部分干部群众和企业主对生态文明仍缺乏理性认识,还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污染治理的思想意识,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性、自觉性不强,等等。
区政协十三届八次常委会议指出:生态环境不仅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攸关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区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攻坚期。全区上下要继续坚持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一起增长。要始终把保护优先作为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把生态建设作为科学发展的有力支撑,把宜居环境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多方参与、全民行动的工作格局,坚持不懈,标本兼治,统筹推进,综合施策,为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一、紧扣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1 .推进产业布局集聚化。 要按照“生态化、园区化、集聚化、标准化”要求,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形成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空间格局。重点实现“三个转变”:实现布局分散的工业企业向产业协同的“六大发展平台”转变,实现工业园区由“百货公司”式的综合性园区向“专卖直营”式的专业化园区转变,实现二产为重点向三产占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变。要全面加强全区工业项目管控,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围绕打造通州地标式产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要重点以南通国家级高新区为载体,合理规划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培育节能环保、海工配套、医疗装备等新兴产业,辐射带动全区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2 .推进产业层次高端化。 要按照高科技、高成长、高税收和低污染、低耗能、低成本“三高三低”的项目选择路径,主攻“大、好、高”项目。要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家纺、信息电子、智能装备等传统特色主导产业高端化,推进产业研发设计、现代营销模式、企业组织结构等创新发展,扶持企业上市和进行资本运作,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进服务业与一产、二产的生态化耦合。要以新建建筑节能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为重点,推进绿色建筑产业、绿色建材产业新发展。
3 .推进资源利用节约化。 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促使资源配置向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倾斜。要采取财政贴息、税收优惠、差别电价、阶梯水价等鼓励措施,促使企业加大环保技改投入,引导项目投资和产业发展向绿色转型。要强化资源环境总量控制,确定全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土地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红线,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循环经济,努力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要加快各类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综合利用。
二、紧扣铁腕治污行动,着力构建生态安全体系
4 .大力开展工业污染整治。 继续深入开展“ 263专项行动,推进重点行业及区域性、流域性、结构性污染治理,扎实开展化工、印染、钢丝绳三大重污染行业整治,坚决淘汰污染重、能耗高、改造治理无望的企业。要大力推进印染行业污染治理提标升级,推进清洁生产;对钢丝绳行业通过关一批、改一批、转一批,确保钢丝绳行业的废气、废水、污泥得到彻底处理;对各类散乱污企业一律取缔。积极推行产业负面清单,建立重点排污企业和污染源信息库,实现重点排污企业全天候实时有效监控。要围绕“产废减量化、处置规模化、应急规范化、监管数字化”目标,大力推进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
5 .切实开展农业污染防控。 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建立健全农业清洁生产质量标准体系、投入体系、技术体系、监管体系和政策体系;建立生态种植模式,坚持土地用养结合,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鼓励农民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逐步提高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补贴标准和覆盖率,培育壮大从事秸秆收集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对畜禽养殖业实行生态化改造和萎缩性管理,进一步优化畜禽养殖布局,控制畜禽养殖规模;推进生态养殖,重点建设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和畜禽粪便处理中心,配套并完善“三分离一净化一改造”(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固液分离,生态净化,发酵床圈舍改造)的畜禽粪污综合处理设施。按照“控量划区,减量提质”原则,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畜禽养殖备案、档案管理制度。对环境容量不足的区域,一律停止审批养殖项目。对污染严重、群众反响大、整改不达标的养殖项目一律关停,引导农民转产转业。
6 .全面开展生活污染防治。 要抓好源头减量,研究制定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的政策措施;在宾馆、饭店等服务性行业,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推进“净菜进城”、“净菜上市”。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适度合理消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要建立和完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和处理体系,鼓励生产和销售企业采用“以旧换新”方式回收废旧商品。要大力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在居民住宅区设置干湿垃圾收集和清运设施,全面推进城乡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和生活污水治理。要加强餐厨垃圾管理,严禁直接使用餐厨垃圾饲养畜禽及鱼类,严禁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餐厨垃圾生产肥料,严禁将废弃食用油脂(包括地沟油)加工后作为食用油使用。
三、紧扣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构建生态宜居体系
7 .加大环保设施建设力度。 要强化工程减排。 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在建、管、用等方面的水务一体化改革,探索给排水市场化机制。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坚持厂网并举、管网先行、雨污分流的原则,加快推进城镇雨污水管网和益民水处理二厂扩容项目、固废处置中心建设。 要科学编制排水系统规划,切实加大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力度。 要加快推进应急饮用水源工程建设,防止突发性水源危机。要加大管道天然气与蒸汽管网建设力度,着力推进覆盖率快速提升。 要完善财政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制订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更多地投向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重点工程。
8 .加大城乡环境整治力度。 要大力实施城区、集镇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升城乡形象和环境面貌,持续加大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废品收购点和重点交通要道整治。要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巩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及无害化处置、河道管护、农田基础设施管护、农路养护和绿化管护“五位一体”的长效管理机制。针对城乡环境整治的运行成本较高和保洁员年龄普遍偏大等实际情况,推广市场化运作机制,推动城乡环境整治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要加大城乡黑臭河道整治力度,深入开展“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美化绿化行动,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
9 .加大生态资源保护力度 。要坚持把严守生态红线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严格执行生态红线监督管理办法,有效落实管控措施,强化生态红线区域保护,控制生态空间开发强度,严格保护重要水源、湿地、水体、林地等自然生态资源。要全面实施天蓝工程,健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体系,强化工业烟粉尘治理、扬尘污染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管,推行绿色施工、油气回收,加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要全面实施地绿工程,在产业集中区与周边居民住宅区之间构建绿化隔离带,继续推进城区公园、农村小游园建设,加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抓好沿江、沿河、沿路生态廊道建设。要全面实施水清工程,继续强化“河长制”长效管理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严把“用水总量、用水效率、纳污总量”三条红线。积极开展省级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对主要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加快水系调整,科学布局水网;要加强通启运河、通吕运河、九圩港及重要河口生态绿廊建设;要根据河道的主要功能,分类采用生态护坡堤岸,通过实施生态工程方式恢复河道水网的自循环、自调节。
四、紧扣文明水平提升,着力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10 .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要依据通州发展总体定位,以更高标准加快编制《通州城区绿化规划》、《通州区水系统规划》等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以规划目标倒逼行动方案。要确定规划的法定地位,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要认真执行规划公示制度,推行“阳光规划”。要坚决按照全区生态红线执行相关规划,进一步完善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差别化的环境管理目标和政策。对六大平台和城区,应提高生态空间的集约利用水平,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旅游景点、重要湿地、饮用水源地等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杜绝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逐步实现生态平衡。
11 .培育生态文明价值观。 要强化“细胞工程”,把生态文明价值观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领域,推动生态文明价值观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要加强以《环境保护法》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把生态文明意识融入到人们的思想行为、生活方式,推动社会文明程度有效提升。 倡导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方式,逐年降低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均综合能耗;推广绿色采购制度,建立并完善激励购买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的政策措施与服务体系。
12 .搭建生态文化平台。 要加强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文化馆(站)、科普场馆等教育基地建设,把生态文明理念灌输到教育实践,有效发挥好各类教育基地的平台作用。要充分利用党校、行政学校等资源,对机关领导干部定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培训。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在学校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加快中小学生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在农村、社区组织“生态文明讲坛”,逐步形成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在企业,积极营造生态环保的企业文化。要加快建设一批以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村居为主体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要注重挖掘通州浓郁的文化底蕴,妥善保护好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良性互动。
五、紧扣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构建生态保障体系
13 .强化组织保障。 要抓住省委赋予南通争当“一个龙头、三个先锋”新使命的机遇,把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摆在压倒性位置,构建全面组织、全域 覆盖 、全员参与的污染防治新格局。要进一步整合全区资源,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综合管理体制。区生态办、“ 263办要认真抓好任务分解和业务指导,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各地、各部门要从全局出发,主动围绕总体部署,明确时序进度和工作责任,推进工作落实。要根据环保部门体制改革要求,加强环保人才队伍建设,确保环保机构人员编制与本地区环保工作要求相匹配。要健全镇(区、园、街道)环保机构,配备专职环保人员,在行政村设立环保监督员。
14 .强化政策引领。 要认真贯彻执行《南通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全面推行印染企业COD排放权交易,探索建立污染物排放权交易机制,严格执行阶梯水价、电价、排污税征收制度,强化重点河道禁养禁捕禁排和水生态补偿。建立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推行和鼓励绿色信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政策。区镇两级应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并确保其支出增幅高于经济增长增幅。大幅度增加各级环保引导资金,支持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等环境基础设施和监管能力项目建设,鼓励进行科技创新、中水回用、秸秆综合利用以及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等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要通过财政预算安排、土地出让收入划拨、上级专项补助、接受社会捐助等多种渠道,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开展环境资本运作,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不断增值的资本,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15 .强化监督指导。 要发挥考核机制导向作用,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在“四个全面”考核中的比重,区级层面要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季度考核,突出生态文明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地位。推行镇(区、园、街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落实情况审计和资源环境审计制度,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政策落实、水污染防治等开展专项审计。要建立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作督查点评机制,及时将督查情况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 形成强大的舆论威慑力。要 强化环保与公安、法院、检察院等司法部门的联动执法机制,做好公益诉讼、行政拘留、环境刑事案件办理等工作。依据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降低污染入刑门槛的司法解释,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各镇(区、园、街道)和相关部门要定期向区委、区政府报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并及时向区人大、政协报告工作进展情况,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要在重点排污企业建立环保总监制度,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环保监测责任追溯制度,确保监测公正透明。
  • 各地政协网站
  • 区县政协网
  • 站本地热门
  • 网站精选网站
版权所有:南通市通州区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