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论坛材料之一(注重“产城融合”,构筑新型城镇化的基础)

  • 发布日期: 2014-08-29
  • 阅读次数:
  • 字号:[ ]

 

委员论坛材料之一

 
注重“产城融合”,构筑新型城镇化的基础
 
区工商联
 
产业是城镇化建设的根基,一些地区的经验和教训警示我们,过度依托发展房地产推进城镇化,是导致“鬼城”“空城”出现的根源,只有大力促进产业的发展,注重产业与城镇的融合,才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
一、我区产城融合现状
近年来,我区着力夯实产业基础,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表现在:
一是经济实力不断提升。201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9.46亿元,人均66497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1.18亿元,列全市9个县(市、区)2位,其中,通州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3.80亿元,地方公共预算收入14.63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3%,经济实力的增强,为城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平台建设不断加快。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发展平台的建设,经过多年的培育,取得了明显成效。南通高新区成功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锡通科技产业园在全市跨江合作园区中位居前列,已经进入省级开发区后备梯队,中国南通家纺城成为继美国纽约"第五大道"、德国"法兰克福"之后的世界又一家纺中心。滨江新区按照打造南通西部重要门户的要求,以开沙岛旅游度假区、船舶海工产业园和纺织新材料产业园、现代港口物流园建设为重点,开启了沿江产业和城镇发展的新格局;空港产业园作为市、区两级联动推进的重点园区,进入实质性开发运作阶段;石港科技园成为南通主城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产业基地和发展平台的建设,促进了城镇空间的扩张和城镇发展质量的提升。
三是产业优势不断显现。经过多年的培育,我区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先进制造业稳步发展,机械装备、现代纺织、船舶海工、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与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关注和重视;现代服务业步入加速发展期,文化创意健康发展,家纺设计、动漫文化等方兴未艾;电子商务蓬勃兴起,中国家纺电子商务平台上线,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交易企业达1000多家。优势产业的培育,为可持续推动城镇化进程注入了动力。
四是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建设不断提速。产城融合理念引领下,各镇(区、园)合理布局产业,注重城镇功能和开发,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推进产业发展和城镇功能衔接配套,土地利用、功能配套、生态优化齐头并进。一批生产生活、金融科技等服务业项目加快建设,提升了市政、居住、商务和服务功能。中国南通家纺城、滨江新区分别与川姜镇、五接镇实 行了区镇一体的管理体制,加速了特色园区和镇的融合发展。各中心镇强化特色发展,在产业集聚中,加强镇区功能提升,呈现出新的面貌。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二、目前存在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但是与通州作为南通市的一个区的角色相比,近5年来“市+区”政策叠加的效果未能够充分体现,城镇化建设在印象上落后于如皋、海门等市,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分析其主要因素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动城镇化的产业发展基础仍偏弱。主导产业特色不够明显,由于历史的原因,除南通高新区的精密机电、南通家纺城的现代家纺、滨江新区的船舶海工外,大多数镇()产业发展同质同构现象较为突出,缺少应有的特色差异,造成产业布局、城镇布局较为分散。重点园区重特大项目仍显不足,服务业发展层次不高,产业发展平台不够完善。各镇区接受南通主城区产业及基础建设的辐射能力仍不强,镇区经济发展与兄弟县()相比还存在差距,东部、北部镇区制造业基础薄弱,综合实力不强,都导致对城镇化带动能力偏弱。
二是服务产业发展的城镇综合功能未健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滞后于产业发展,城区(包括南通高新区和金沙镇)作为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公共平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城区建成区面积不到31平方公里,在全市原6()城关镇中,规模仅大于如东的掘港。资源和要素集聚能力不强,道路密度、等级偏低。南通家纺城、滨江新区的产业发展,聚集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但与之配套的服务业相对滞后。对照新型城镇化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城镇综合功能还亟待进一步提升。
三是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协调持续发展受到瓶颈制约。户籍、土地、社会保障等制度障碍,影响城镇化发展进程。在人口、产业、土地、资金等要素优化配置还存在一定难度,真正体现市场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环境还需进一步打造。虽然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城镇化必要的人口聚集进展放慢,人口红利不再,老龄化加剧,本地劳动力来源日益萎缩,外来劳动力流动较大,使产业发展难以得到劳动力保障。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由产业发展而带来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面临严峻挑战,能源消耗、土地资源利用、主要污染物减排等方面压力日益增大。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产业和城镇化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促进产城融合,构筑新型城镇化基础的建议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产城融合,应该是新型城镇化基础。我区处在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区,有着一定的产业基础,并且通州在南通市区区域面积和人口数量上最具优势一个区,推进新型城镇化空间广阔、大有可为。为此,我们建议:
一要科学产业布局,强化规划引领导控作用。要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从推进区镇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出发,加强产业规划与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布局,强化产业内部有机联系,加快形成协调发展的整体格局。要更加突出在南通产业布局和城市建设中的角色定位,进一步增强加快融入南通主城区的意识,充分彰显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实现错位发展,力避同质竞争,通过走具有通州特色的城镇化发展之路,优化区域人口分布,促进生产要素向我区城镇的合理流动,形成与南通各区分工合作的功能定位。
二要重视平台建设,突显产业带动支撑功能。提高和加强各类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配套,推进各类资源、生产要素向重点园区集中,引导产业关联企业合理流动,入园发展。开展镇()之间、园区之间的合作,打造区域性产业集群、产业高地,增强对区外产业的吸纳、集聚和辐射带动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推动空间整合、结构优化,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不断提高区域经济整体实力。加快产城融合发展,以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促进园区和产业发展。立足生产性、区域性服务业,为现代物流、总部经济、文化旅游、高端商贸等业态打造新的平台。加强产业政策融合,推进产业转移、共建园区、产城政策协同,推进产业与城镇同步转型发展,不断增强产业园区和平台建设对城镇化进程的带动能力。
三要产城互动并进,促进产业城镇融合发展。要坚持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齐头并进、良性互动,把产业发展作为城镇发展的关键,通过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功能。提高产业竞争就业承载能力,要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基础上,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与物联网以及服务外包、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为重点,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制造业与现代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与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协调发展,不断调整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和结构,加快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城市现代产业体系和规模化产业集群。大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精心谋划引进实施一批对城镇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着力培育特色鲜明、结构优良、优势互补的城镇产业体系。大力调整服务业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科技金融、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生产向加工、销售一体化方向延伸,增强城乡产业联系,构筑城乡互动产业链。通过走以业兴城,以城引业之路,促进城镇和产业融合发展。
四要激发民企热情,为新型城镇化注入动力。新型城镇化、需要大量的人力、资金、设备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密集投入,必将拉动新的投资需求,为民营企业带来新的商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政府的规划不可或缺,但真正的执行者还是市场,民营企业是对市场最为敏感的群体。因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无论是促进产业发展,还是城镇的建设,都需要发挥民营经济活力较强的优势。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还要注重激发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力,引导民间资本向创新企业集聚,营造创业+创新共生共荣的环境,汇聚民营资本的雄厚实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依托。同时,要利用城镇化给服务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鼓励民间资本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激活多种市场主体在服务业中更加高效地配置资源,活跃地展开竞争。要拓展渠道,引入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加快公共服务发展,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有效推进公共服务向城镇常住人口的全覆盖,加快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绿色发展,实现城镇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发挥市场机制在治理城市污染中的作用,提高城镇化环境质量,共同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贡献力量。
  • 各地政协网站
  • 区县政协网
  • 站本地热门
  • 网站精选网站
版权所有:南通市通州区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