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致力打造美丽通州”建议案

  • 发布日期: 2014-06-30
  • 阅读次数:
  • 字号:[ ]

   

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致力打造美丽通州”的建议案
2014627区政协十二届十次常委会议通过)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人民福祉、关乎区域发展的长远大计。根据全 区工作重点,区政协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致力打造美丽通州”作为今年协商议政重点,积极调查研究,建言献策。从4月起,区政协组成四个调研组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四份专题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区政协十二届十次常委会议就“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致力打造美丽通州”进行了专题协商,形成了本建议案。
区政协十二届十次常委会议认为:近年来,通过坚持不懈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区的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基础建设持续推进,整治力度持续加大,生态意识持续增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得到了良性互动。我区相继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区创建通过环保部考核验收。但是,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我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大。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经济总量增速较快,资源环境消耗逐年上升,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再加上我区三面环绕南通市区,过境污染难以避免,生态建设和环境容量面临严峻挑战。 二是经济转型任务较重。 我区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高耗能、重污染的资源消耗性行业仍占一定比重,万元GDP能耗下降空间有限;知识型、科技型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三是污染治理难度增加。 水污染从工业污染为主变为工业、农业面源、畜禽养殖和服务业污染叠加,小作坊污染矛盾日益突出;大气污染由传统的煤烟型向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扬尘、挥发性有机物等交织的复合型污染转变,治理难度增大。 四是环境污染仍然突出。 我区化工、印染、钢丝绳等行业的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农村小作坊、小企业和畜禽养殖面广量大,布局分散,造成局部区域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区域间污染压力差异较大。 五是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生态环境保护职能分散交叉现象依然存在;环保部门的行政监管和执法力量不足,业务素质、执法能力亟待提高。 六是生态意识有待提升。 部分干部群众尤其是部分企业主对生态文明缺乏理性认识,仍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污染治理的思想意识,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性、自觉性不强,等等。
区政协十二届十次常委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区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和攻坚期,也是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奠基期和启动期。我区应巩固国家生态区创建的成果,坚持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一起增长,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发展方式的“转换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要始终把环保优先作为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把生态建设作为科学发展的有力支撑,把宜居环境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多方参与、全民行动的工作格局,坚持不懈,标本兼治,统筹推进,综合施策,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一、紧扣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1. 推进产业布局集聚化。 要按照“生态化、园区化、集聚化、标准化”要求,科学谋划产业布局,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平台支撑。重点实现“三个转变”:即实现布局分散的工业企业向产业协同的“六大发展平台”转变;实现工业园区由“百货公司”式的综合性园区向“专卖直营”式的专业化园区转变;实现二产为重点逐渐向三产占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变。要切实加强全区工业项目的管控,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围绕“ 335产业体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要以南通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为契机,合理规划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培育节能环保、海工配套、医疗装备等新兴产业,辐射带动全区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2. 推进产业层次高端化。 要抓招商引资促进增量的高端化,按照高科技、高成长性、高税收和低污染、低耗能、低成本“三高三低”的项目选择路径,主攻“大、好、高”项目。要抓结构调整促进存量的高端化,提升家纺、船舶海工等传统特色主导产业,推进产业研发设计、现代营销模式、企业组织结构等创新发展,扶持企业上市和进行资本运作,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进服务业与一产、二产之间的生态化耦合。要以新建建筑节能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为重点,推进绿色建筑产业、绿色建材产业发展,加快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进程,实现建筑产业转型升级。
3. 推进资源利用节约化。 要加快实现从政府的行政性配置向以市场配置为主、政府配置为辅的方式转变,使资源配置向发展绿色产业、低碳产业倾斜。要采取财政贴息、税收优惠、差别电价、阶梯水价等鼓励措施,促使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和技术改造力度,促使项目投资和产业发展向绿色转型。要认真落实资源环境总量控制制度,确定全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土地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红线,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各类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等节能减排措施,推进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循环综合利用。
二、   紧扣铁腕治污行动,着力构建生态环境体系
4. 大力开展工业污染整治。 推进重点行业及区域性、流域性、结构性污染治理,切实开展第三轮化工企业整治工作,狠抓印染、钢丝绳等重污染行业治理,分期分批淘汰污染重、能耗高、改造治理无望的企业,走集中治理、集约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各类小化工、小印染、小拖浆、小作坊进行整治,关停并转迁,对无证无照的一律取缔;加大力度推进印染行业污染治理提标升级工作,推进清洁生产;对钢丝绳行业实行关一批、改一批、转一批,确保钢丝绳行业的废气、废水、污泥得到有效处理。探索产业负面清单模式,建立区域内重点排污企业和污染源信息库,实现重点排污企业全天候实时监控。积极推进南通色织印染产业园先锋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建立健全入园企业准入制度。要围绕“产废减量化、处置规模化、应急规范化、监管数字化”目标,开展好固废整治工作。加大禁燃区燃煤锅炉的改造力度,进一步强化锅炉烟气污染控制。 加快推进华电通州热电项目建设,强化美亚热电厂脱硫装置运行管理,提高脱硫效果。
5. 切实开展农业污染防控。 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建立健全农业清洁生产质量标准体系、投入体系、技术体系、监管体系和政策体系;建立生态种植模式,坚持土地用养结合,扩大绿肥种植面积,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引导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废弃的农药包装物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开展土壤防治和修复,未经评估论证或存在环境风险未经修复的土地,一律不得挂牌上市、开发利用。 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逐步提高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补贴标准和覆盖率,培育壮大从事秸秆收集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结合我区实际,建议对畜禽养殖业实行生态化改造和萎缩性管理,即:一方面优化畜禽养殖布局,控制畜禽养殖规模。要改变粗放式的饲养格局,推进生态养殖模式,重点建设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和畜禽粪便处理中心,配套完善“三分离一净化一改造”(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固液分离、生态净化、发酵床圈舍改造)的畜禽粪污综合处理设施。另一方面,按照“控量划区,减量提质”的原则,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宜养区和畜禽养殖备案、档案管理制度,对环境容量不足的区域,暂停审批养殖项目,对污染严重、群众反响大且整改无望的养殖项目要做好退养工作,引导农民转产转业。
6. 全面开展生活污染防治。 积极促进源头减量。研究制定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的政策措施,鼓励餐具集中清洗消毒;在宾馆、饭店等服务性行业,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推进“净菜进城”、“净菜上市”。健全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方便居民交售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旧家电等再生资源。在全社会大力提倡适度合理消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稳步推进分类收集。建立和完善先进完整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和处理体系,鼓励生产和销售企业通过“以旧换新”等多种方式回收废旧商品。在居民住宅区完建立干湿垃圾收集和清运设施,鼓励居民对家庭生活垃圾实施干湿分类。稳步推进废弃含汞荧光灯、废药品、废杀虫剂等有害废物的单独收运工作,积极扶持终端分类处理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加强餐厨垃圾管理。研究制定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加强餐厨垃圾的产生、收集、运输、处置及其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建立餐厨垃圾全过程管理制度。餐厨垃圾产生单位应当将餐厨垃圾委托或提供给专业化处理单位处理,严禁直接使用餐厨垃圾饲养畜禽及鱼类,严禁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餐厨垃圾生产肥料,严禁将废弃食用油脂(包括地沟油)加工后作为食用油使用。
三、   紧扣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构建生态宜居体系
7. 加大环保设施建设力度。 要在抓好结构减排、管理减排的基础上,强化工程减排。 要积极推进水务一体化进程,探索给排水市场化机制。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坚持厂网并举、管网先行、雨污分流的原则,加快推进城镇雨污水管网和益民水处理公司南迁扩容项目、污泥处置中心建设。 鉴于目前各镇污水处理厂管理技术人员匮乏、运营不够正常等情况,建议采取委托专业化管理团队或企业进行第三方运营。要科学编制排水系统规划,切实加大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力度,最终实现达标尾水排江排海的目标。 要积极启动应急饮用水源保障工程建设,防治突发性水源危机。加大管道天然气与蒸汽管网建设力度,尽快完成天然气清洁能源改造任务。 要完善财政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更多地投向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重点工作。
8. 加大城乡环境整治力度。 要大力实施城区环境综合整治计划,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环境面貌。加强集镇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完善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废品收购点和重点交通要点整治。要以东社、十总、石港等七个承担国家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为契机,积极开展全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联片整治。要继续巩固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河沟保洁、农路养护和绿化管护“四位一体”的长效管理机制。鉴于城乡环境整治的运转成本较高和保洁员年龄普遍偏大等实际情况,建议探索并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推动城乡环境整治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要深入开展“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城乡美化绿化工程。要以整村推进的方式,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对于不能纳入城镇管网的污水,可采取湿地、氧化塘、沼气池等分散式生态处理模式进行处理。
9. 加大生态资源保护力度 。要坚持把严守生态红线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根据《南通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我区生态红线区域为243.1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比例达20.84%。要制定生态红线监督管理办法,落实管控措施,强化生态红线区域保护,控制生态空间开发强度,严格保护重要水源、湿地、水体、林地等自然生态资源。全面实施天蓝工程,健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体系,强化工业烟粉尘治理、城镇扬尘污染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的监管,推行绿色施工、油气回收,加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全面实施地绿工程,要在产业集中区与周边居民住宅区之间构建绿化隔离带,加快城区公园、农村小游园建设,加强农田防护林网络体系建设,抓好沿江、沿河、沿路生态廊道建设。全面实施水清工程,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把“用水总量、用水效率、纳污容量”三条红线;积极开展省级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对主要河道进行综合整治,积极推广“河长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快水系调整,科学布局水网;要加强通吕运河、九圩港、新江海河及重要河口生态绿廊建设,推进“一河两岸”生态景观带建设;要尽量采用生态护坡堤岸,代替钢筋混泥土和石砌的硬式护岸,实施生态工程方式恢复河道水网的自循环、自调节,变“输血式”的换水工程为“造血型”的自净生态。
四、紧扣文明水平提升,着力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10. 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要抓住南通创建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契机,依据通州发展总体定位,以主体功能区划分、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调优产业结构、健全生态保护制度等为重点,高标准编制《通州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加快编制《通州城区绿化规划》、《通州区水系统规划》等,以规划目标倒逼行动方案。要确定规划的法定地位,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要认真执行规划公示制度,推行“阳光规划”。要坚决按照全区生态红线规划,划定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实施差别化的环境管理目标和政策。对六大平台和城区,应提高生态空间的集约利用水平,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旅游景点、重要湿地、饮用水源地等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杜绝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逐步实现生态平衡。
11. 培育生态文明理念。 要强化“细胞工程”,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领域,推动生态文明理念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要加强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树立“环境污染人人难辞其咎、难逃其害,环境保护人人可为、人人有责”的责任观,把生态文明意识融入到人们的思想行为、生活方式,推动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提升。 倡导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方式,逐年降低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均综合能耗。推广绿色采购制度,建立并完善激励购买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的政策措施与服务体系。
12. 搭建生态文化平台。 要加强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文化馆(站)、科普场馆等教育基地建设,把生态文明理念灌输到教育实践,有效发挥各类教育基地的平台作用。充分利用党校、行政学校等资源,对机关领导干部定期进行生态文明方面的教育培训。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在学校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加快中小学生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在农村、社区组织“生态文明讲坛”,逐步形成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在企业,积极营造生态环保的企业文化。要加快建设一批以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村居为主体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要注重挖掘通州浓郁的文化底蕴,妥善保护好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良性互动。
四、   紧扣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构建生态保障体系
13. 强化组织保障。 要进一步整合全区资源,整体联动,强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加强区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力量,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综合管理体制。区生态办应认真抓好任务分解和业务指导,及时研究落实阶段性工作重点,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各部门应从全局出发,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围绕总体部署,明确时序进度和工作责任,推进工作落实。同时,进一步改善环保工作环境,加强环保人才队伍建设,确保环保机构人员编制与本地区环保工作要求相匹配。健全镇区园环保机构,配备专职环保人员,行政村设立环保监督员。
14. 强化政策引领。 要贯彻执行《南通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印染企业COD排放权交易,探索建立污染物排放权交易机制。探索并试行阶梯水价制度,严格执行排污费征收制度,实行重点河道禁养禁捕禁排制度,探索建立水生态管理机制。尝试建立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推行和鼓励绿色信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政策。区镇两级政府应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并确保其支出增幅高于经济增长增幅。大幅度增加各级环保引导资金,支持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等环境基础设施和监管能力项目建设,鼓励进行科技创新、中水回用、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以及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等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要通过财政预算安排、土地出让收入划拨、上级专项补助、接受社会捐助等多种渠道,探索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开展环境资本运作,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不断增值的资本,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15. 强化监督指导。 发挥考核机制导向作用,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在综合考核中的比重,突出生态文明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地位。推行资源环境审计制度,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政策落实、水污染防治等开展专项审计。建立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作督查点评机制,及时将督查情况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要 在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的情况下,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反面典型予以坚决曝光,形成较强的舆论威慑力。要 完善环保与公安、法院、检察院等司法部门的联动执法机制,做好公益诉讼、行政拘留、环境刑事案件办理等工作。依据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降低污染入刑门槛的司法解释,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各镇和相关部门要及时报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并向区人大、政协报告工作进展情况,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举报制度,畅通环境信访、12345市民热线、网络邮箱等信访投诉渠道。
  • 各地政协网站
  • 区县政协网
  • 站本地热门
  • 网站精选网站
版权所有:南通市通州区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