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论坛材料之三(坚持规划引领,发展特色村镇)

  • 发布日期: 2014-08-29
  • 阅读次数:
  • 字号:[ ]

委员论坛材料之三

 

坚持规划引领   发展特色村镇

 
区科协
 
特色是一个城市、一个村镇的灵魂。在通州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发展特色村镇、建设美丽通州,不仅是建设南通东部新城的客观需要,也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村镇发展中,必须系统确立特色理念,全面塑造通州城市的内涵神韵和亮丽风景。
一、我区村镇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区按照片区发展理念,坚持做强通州城区,培育重点城镇,择优建设特色镇的发展思路,初步形成1个中心城区、3个市级中心镇、15个一般镇的区域城镇体系,致力构建“一中心、四片区、百社区”城乡格局;农民集中居住点规划568个, 启动建设432个,进住1万多户。平潮、川姜、先锋、张芝山、兴仁等镇建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农民公寓楼。我区地处江海平原,水网密布,人多地少。村镇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村镇体系不完善。 2013 年, 全区城镇化率54.2%,略高于全国53.7%的水平,远远低于全市59.9%和全省64.1%的水平。大部分镇城镇化水平低于50%,部分镇甚至低于30%。区划调整的滞后,带来有限的财力、物力、土地资源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19个建制镇中,除金沙、三余镇外,17个镇人口在3万~8万之间,大部分镇人口低于5万,70%以上城镇镇区人口不到2万,建成区面积小于3平方公里。城镇规模偏小,布局比较分散,产业发育缓慢,人口外流严重,不利于集聚效应发挥;村庄分布上,面广量大、分散零乱,不利于集中集约发展。
二是规划建设不到位。 小城镇特别是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没有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普遍存在重建设、轻规划现象。目前多数行政村、绝大多数自然村(组)没有编制规划,部分村在启动集居区建设时也仅编制了集居区建设规划;村镇建设规划滞后,96规划和06规划并存,06规划(集居区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衔接不紧密,村镇尤其是村庄布局散、规模小、建设乱的问题比较突出。因为缺乏资金等原因,基层对搞好村镇建设存有畏难情绪;有些村镇存在短期行为,制约了村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极少数村关起门来搞建设,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
三是 集中居住推进难。 主要存在三个制约因素:第一,居住习俗。有些村民特别是不少老人故土难离,集中居住的热情不高;加之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农民就近劳作已成习惯。第二,资金压力较大。集中居住区的建设工程量大,住宅、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镇村难以为继。第三,土地流转困难。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必然涉及到土地流转,政府虽然出台了一些办法,但由于农村二轮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政策规定,土地调整不能用行政措施强行推动,在具体操作中难度很大,成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一大障碍。
四是 基础设施不配套。 城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不同步、公共服务设施不均衡,等等,问题还很突出。农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量大、建设成本高、水平低、到位难,而且使用效率低,有些甚至无法进行配套。由于投入制约,镇级建设投入主要集中在镇区的农民安置区中,大多数农村集中居住区的道路、供水、排水、供电、电信等主要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社会服务功能不健全,削弱了集中居住区的吸引力。
五是村镇环境面貌差。 北部片区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南部片区自然生态环境受到工业的发展对大气和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了附近的村镇;村镇排水设施建设滞后,或根本没有排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严重缺乏,污水横流,污染严重;电力电信线路乱拉,甚至路面不平整,村庄公共安全和综合防灾能力比较脆弱。
二、发展特色村镇的目标和原则
围绕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明晰城镇定位,强化特色发展,构建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城镇化格局”的总体目标,坚持规划引领、分步实施,集中资源、择优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 城乡一体化, 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培育一批特色村镇,力争到2020年左右,全区23以上的小城镇(建制镇、集镇)和村庄(行政村、自然村、农民集居区)建成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特色村镇。在特色村镇发展中,应注重把握以下三方面:
一是 坚持 正确的发展方向。 必须走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突出 以人为本, 把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从根本上推进生产生活方式和公共服务的根本转变,提高市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突出“四化”同步,为特色村镇发展注入强大活力;突出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村镇布局;突出 生态文明, 从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消费模式等多方面构建生态文明,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突出传承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俗特点的美丽村镇。
二是坚持科学的特色定位。 总体上看, 我区 特色村镇发展,应 按照片区发展理念确定的 东南、南部、西部和北部四片区的功能定位进行。具体到村镇,在把握 片区发展 定位的基础上,要立足自身区位条件、产业发展、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进行空间布局安排和特色功能定位。既要注重个体特色,也不排斥区域和片区共性特色;既要放大具体特色,也要善于形成系列特色,充分展示江海神韵。
三是坚持有序的发展步骤。 除市级重点中心镇外,全区和各地可选择若干具有一定发展基础、资源优势、辐射功能的村镇,开展整体规划,实行政策扶持,区镇联动,集中资源,建设一批特色村镇,取得经验,蓄势推开。既要坚持面上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也要注意具体村镇发展中的量力而行、有序推进;既要注重村镇特色的规划和建设,更要注重村镇内涵发展和功能发挥;既要注重村镇特色开发,更要利用特色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发展层次。
三、发展特色村镇的对策建议
在村镇发展中,从规划、建设到内涵发展,都必须贯穿、融入特色理念,全面系统、有规划、有步骤地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特色村镇。
一要因地制宜,开展特色规划。 按照“一中心、四片区、百社区”格局和“重点镇、一般镇、I级村庄、II级村庄”体系, 进一步明确村镇定位和发展方向,坚持高起点规划、特色化发展。村镇规划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体现村镇的自然、经济、社会、历史、人文特征。注重镇村民俗特色,以一镇一韵、一村一品展现新型农村社区面貌。既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延续地域原有的建筑文化特色及乡村特有的空间格局、民俗文化,又要展现新农村社区的现代化面貌。社区建设规划要尊重自然与景观环境,注重生态保护及景观塑造,就地取材,以最小的代价塑造出极具居住质量的聚居场所和简洁质朴的建筑形象。要将村镇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议出台加快村镇规划建设指导意见,提升各级规划意识和工作水平,指导村镇科学合理地编制规划,严格有效地实施规划,提高村镇规划建设质量。强化规划管理,加大村镇规划编制力度和规划监察执法,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加强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规划衔接,为城乡发展打好基础。
二要分类指导,建设特色村镇。 村镇建设要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科学确定村镇发展目标和建设方式,将村镇形态、物质景观、人文积淀、建筑艺术进行有机结合,使自然景观和建筑景观相协调。区分村镇建设层次,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按照现有的镇(区、园)总体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以中心镇建设为龙头,以片区建设为网络,区分层次,分类推进。对产业优势明显的地区,要按照产业特色,因地施策,开展建设。对工业、商贸流通等类型的重点村镇,要围绕村镇发展规划,落实村镇建设用地指标,加大镇级土地出让金返还力度,采取封闭式运作、滚动式开发,推进镇区道路、安置房、农集居点、景观绿化、小游园、给水排水、公用设施等建设,注重展示现代气息、时代特征、产业特色;对特色农业、花卉苗木、旅游休闲等类型村镇,要按照规划,统筹利用现有财力,优化提升镇区交通路网、供水排水、城镇绿化、游园绿地、长效管理等工作,全面提升村镇面貌,集中体现自然美、生态美、田园美;对历史文化村镇,区镇两级要进行适当投入,分类分级保护,加大对遗迹文化保护和特色村镇建设力度,充分展示历史美、沧桑美、人文美;对区域面积小、功能设施弱、列入撤并计划的小城镇,坚持量力而行,巩固提升现有城镇基础设施,加强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建成优美别致的村镇。
三要 立足保护,挖掘特色元素。 村镇发展中,要特别注重挖掘、提炼和保护 特色元素,把它作为 村镇规划建设的宝贵财富,注入其中 ,形成区域性特色,展示个性化特征。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注重历史积淀。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镇、村、民居,要在保护的同时加以运用拓展。对村镇发展历史、遗迹要进行提炼和挖掘;对地方名特优产品,要集中展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民俗人文保护,弘扬江海文化。全面排查全区及地方历史文化名人、故居,系统梳理传统技艺、传承,追溯提炼江海文化源头和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从外在形态和文化内涵上进行传承和弘扬,进一步提升村镇建设的品味和档次。加强自然生态保护,传承农耕文化。在村镇建设和环境整治中,对地域地形地貌、生态植被,要有选择地保护保留,珍惜一草一木、一水一湾,留住自然,回归自然,建设江海风情、生态文明的美丽通州。
  • 各地政协网站
  • 区县政协网
  • 站本地热门
  • 网站精选网站
版权所有:南通市通州区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