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论坛材料之四
凸显地方文化特色 提升城镇建设品质
区政协宣传口综合联络组
文化是城镇的名片,是城镇的血液,是城镇的灵魂,是城镇的内核、实力和形象,更是城镇的魅力所在。城镇则是地域独特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载体和舞台。城镇是时代文明的集散地,与文化与生俱来、相辅相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能够彰显城镇内涵,提升城镇建设品质。文化建设既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保障和动力源泉。城镇既是经济的发展体,更是文化的共同体。城镇的发展需要文化尤其是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支撑,而特色文化的发展提升又需要与城镇化建设进程同步推进。地方特色文化是一个城镇的核心竞争力,它既包括先进的设施、完备的功能、优美的环境,更应有精彩独特、内外兼具的文化特质与魅力。
一、我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缺失问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区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兴起,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城镇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创建卫生城市、工业园区开发、城镇功能完善、大规模商品房开发等,我区兴起了拆旧建新的小城镇建设热潮。与此同时,由于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不够和缺位,出现了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和遗弃,城镇之间同质化现象严重、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滞后等现象。
1.
重项目建设,轻规划研究。
我区的城镇化初期,乡镇普遍没有对城镇规划进行系统研究,对城镇的文化脉络、历史定位、功能布局、特色打造等很少进行认真的思考。城镇建什么,怎么建、建成什么样,主要由地方领导拍板。近几年,不少乡镇委托设计单位对城镇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但也往往重视了一般意义上的城镇功能的规划,忽视了将彰显地方文化特色融入规划之中去,更缺乏用特色文化来引领城镇建设规划的自觉性。所以,我区城镇建设总体感觉是规模小、起点低,品味差、管理乱,整体风格不协调,缺少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千镇一面。
2.
重大拆大建,轻文脉保护。
由于对城镇过程中文化建设的重视不够,对文化遗产缺乏保护意识,出现了文化遗产、民风民俗遭到破坏、面临消失的危险局面。如金沙镇的历史街区遗迹在20多年里消失殆尽,除了余西古镇历史遗迹保存相对完整外,各镇区古旧建筑、古树名木、名人故居、古井牌坊、戏台茶肆、石雕匾额等保存甚少,历史文化资源再也无法修复。不少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被拆除,使传承数百年的文化遗脉从此绝迹。
3.
重形态建设,轻文化内涵。
城镇是有生命,有动感,有语言的,它的生命在于其整体形象,更在于其本身承载的文化基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的城镇,其整体风格、建筑形态、城镇色彩、水系绿化、路(地)名路灯、装饰店招都可以诉说城镇独特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但是,我区城镇设计上往往只注意形象,不重视精神,出现了城镇景观千篇一律问题。有的在建筑设计上过分追求外在美感和现代感,而忽视了地域文化特色与文化审美,导致建筑单体现代时尚,但与整个城镇风格极不协调。
4.
重突出政绩,轻文化功效。
在城镇化建设中,一些镇区还存在着注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忽视文化建设、缺少文化传承现象。有的对文化设施建设没有长远规划,有的有文化设施,但不注重组织管理和宣传发动文化活动,导致很多公共文化设施利用效率不高,运行状态不佳,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功效。
二、我区可融入城镇建设的地方特色文化元素
我区成陆时间虽然不长,但由于有着滨江临海,沟通南北的地缘特点,千百年来,我区形成了积淀深厚、风格独特的江海文化,不少镇区有着全国罕见的文化现象,这些都应该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得到很好的运用,使通州地方特色文化转化成为靓丽的城镇名片。
1.
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
比如沿海地区的农耕文化,运盐河畔的盐文化,二甲的蓝印花布、龙城传说、佛文化,刘桥的风筝、灯谜、菜刀,石港凤凰古城传说和京剧、武术、书画、盆景、乳腐,兴仁的装裱,五接的刺绣,平东、四安、十总的红木雕刻,西亭的脆饼,正场的熏糕,金沙、西亭的张謇人文遗迹,四安的木杆秤、剪纸、酒店掌故,骑岸的范公遗韵等。
2.
名闻遐迩的现代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不少乡镇依托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人文优势,伴
随着
工业化进程加快,形成了独特的现代文化现象。如全国最大的床上用品基地
——
“中国家纺名镇”川姜镇的家纺文化、全国唯一的“中国色织名镇”先锋镇的色织文化,“中国船舶钢结构之乡”平潮的船舶海工文化,东社镇的忠孝文化,东社、二甲的现代农业文化、开沙岛的江心旅游观光文化等。
3.
正在形成的地域文化。
一个地方的独特文化,总是伴随着历史进程逐步形成、传承和发展的。近几年来,我区融入南通主城区的速度加快,滨江新城、东部新城、大桥新城、枢纽新城的独特区位优势日益凸显,随着我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越来越重视的文化自觉,可以预见的是,我区必将形成既具有四个新城特点、又具有地方特色魅力的现代的、新的文化特征。
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融入文化血液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提升城镇软实力和建设品质,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精气神,就必须解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贯穿到新型城镇化全过程。
1.
在指导思想中注重文化意识。
优秀传统文化是城镇的底蕴和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现代文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个城镇如果没有历史文化底蕴,就会失去其灵魂和厚重感。历史文物古迹是城镇的浓缩和见证。要把保护、管理、利用好文物古迹作为一项神圣的任务。自然文化资源是城镇的品牌和象征。独特的自然资源就是特色,就是文化品牌和象征。为此,应确立依法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行为理念,确保新型城镇化建设与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完美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
在规划编制中注重文化定位。
历史是城镇的脉络,风貌是城镇的神韵,文化是城镇的灵魂。对一个城镇的定位,既要考虑其地理位置、区位优势和自然景观,更要把握其文脉和文化。城镇规划是搞好城镇建设的基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文为魂的思想,建立一个定位准确、科学长远的规划。在城镇规划中,要避免再走先破坏后修补、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等教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历史观和生态观,把城镇功能、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搞好城镇设计和文化策划,使城镇经济与城镇文化、城镇建设与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各镇应着力打造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品牌,既保护好与城镇血脉相连的自然风光和传统历史文化,又挖掘出自然文化遗产潜在的文化内涵、经济价值,使自然文化遗产融入到现实社会生活之中。
3.
在投资建设中注重文化传承。
建筑是凝固的文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须加大对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走城镇可持续发展之路。要搞好科学论证,结合实际,把握和弘扬城镇在地方、民族、人文、历史、地理、经济等方面的个性和比较优势,把文化特色纳入城镇化建设之中,在城镇硬件建设中浸透特色文化的内容,营造特色文化的氛围,塑造特色文化的精神。对一些古迹、古树等历史遗存,宁可为其“让路”,决不能推倒重来。在重要的文化遗址周围,设立保护范围和缓冲区,控制建筑高度和密度,尽量保持原有的形态。同时,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精心打造宜居、生态、园林、文明城镇,确保新型城镇化走上科学健康持续发展之路。
4.
在日常管理中注重文化培育。
一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任务落实。既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凸显文化元素和文化特色,也要实施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基本、公益、均等、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务。二要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建立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渠道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三要积极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大力挖掘地方民歌、戏曲、故事、民俗、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保护、传承和宣传工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各镇独特的文化活动品牌,既可以达到人民群众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目的,又可以进一步保持和彰显地方文化特色。
5.
在科学发展中注重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指人们在创新活动中的文化实践,也包括相应的实践成果,包括在思想观念、认知方法、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制度模式等方面的转变或提升。创新文化是一种行为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一个侧面;它既作为环境因素,影响或制约创新过程,又作为一种渗透到创新主体的潜在因素,影响创新者的行为和表达。创新文化是国家创新体系中一项重要内容,创新文化建设必须在体制机制、文化环境、价值观念等几方面,下大力气做扎实的工作。同时创新文化建设还要融入社会整体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中,以及文化创新的整体实践中。为此,我们应当在城镇化过程中,切实承担起文化创造的历史使命,在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区域特点的先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