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气象二字“大写”
◇
施俊荣
◇
1964
年7月出生,江苏如东人,无党派人士,大学学历,通州市第十届、十一届政协委员。现任通州市气象局局长;兼任通州市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通州市科协常委,南通市气象学会理事
。
一年前,通州市气象局的牌子还挂在建材路14号的门牌下。不过,通州城里的人只听说有气象台,有天气预报,但多数人并不知道建材路,更不知道气象台在什么地方办公。
一年后的今天,在通州市北二环路紧临新通掘路,一个占地20亩、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气象局办公大院,给通州市北城区平添了一个靓景。今年上半年,来这儿观看科普展的上万通州中小学生,在知晓了众多科普知识的同时,也一览了通州市气象局的芳容。
今年6月9日下午,通州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冒雨到通州市气象局视察,这也是该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以来首次视察气象工作。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察看了五甲镇自动气象观测站、市气象观测场以后,现场观摩了市气象预报中心气象视频会商过程,听取了施俊荣所作的关于贯彻实施《气象法》和《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情况报告,看过听过,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无不慨叹:就这三四年的功夫,通州气象局的变化真是“气象万千”了。
笔者在通州市气象局采访,接触了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大家认为,这些变化,除了通州市气象团队的不懈努力外,离不开一位把气象二字“大写”的人——通州市政协委员、市气象局局长施俊荣!
业务环境:大改善
2005
年初,施俊荣作为一名非党员领导干部,从如东县气象局副局长的位置上调到通州局任职。
作为原来的县级气象同行,他知晓通州市气象局的办公及业务观测环境。局台机关“躲”在一个少为人知的城郊居民区中,进出的道路非常之窄,要是有大车子,还要绕道一圈才能进到办公大院。
“当时,在那个办公楼里办公,可谓冬寒夏热。”南通市下派通州局的副局长陈铁这样评价。“还有一个,就是那儿的气象观测环境非常之差。”因为气象观测场周边全是居民的房子,而规范要求方圆
200米
内无建筑物。
首先改善办公业务环境!施俊荣召开局长办公会和全体人员会议,提出易地建设办公大楼的设想,得到了全局上下的支持。
经初步预算,要易地重建办公大楼,征地建设等最少也得400多万元,虽然前任局长留有部分结余资金,但差额是肯定的。
向上争取!在通州市政府的支持下,“通州市生态农业气象观测站项目”迅速立项上报。接下来,施俊荣带领工作班子跑南通、去省城,还两次去国家气象局。在他和同事们的艰苦努力下,把一个即将被国家局“枪毙”的项目,从“死神”边上捞了回来,最后争取到国家和省分别拨款50万元。“作为国家气象局,给一个县级局拨款50万元,那是你天大的面子了。”国家气象局财会司一位工作人员对施俊荣这样说。
紧接着,施俊荣又开始为老办公楼的土地及房屋等财产置换动开了脑筋。他一方面找建设、国土、规划局的领导现场办公;另一方面,找分管的市领导,说气象的实情,找政策支持的空间……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原址上的土地及财产由市政府以置换的方式退出,市财政给气象局180万元的资金易地建设,这样一来,建设的资金可算是解决了大半。
征地,圈地,打围墙……不知道多少天施俊荣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当时负责大楼建设的李汉林说:圈地时,被征地的农民二度推翻正在建设中的围墙;大楼基建时,又数次堵大门,提无理要求……施局长又是找镇政府,又是协调村委会、公安部门……那两年,他是全身心扑在了基建工地上。
去年6月18日,通州市气象局全体搬迁到新址办公。“你看,我们现在的气象观测场多规范,方圆几百米的地方无建筑物。”站在办公楼里,气象台台长周鑫手指楼前的观测场,欣喜地向笔者介绍。副局长陈铁也说:“如今的办公条件,与前两年相比,那真是一个天一个地了。”在有
100平方米
面积的通州市气象中心,值班员钱明告诉笔者:现在我们人在通州,但随时可与南通、省台进行视频气象情况会商,省台也可以通过视频会议等渠道,第一时间部署灾害性天气的防控工作。
在通州市气象局采访的这几天,大家说起这几年通州气象的最大变化,无不竖起大拇指:工作业务环境大改善!
服务经济:大手笔
“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把气象服务与政府的中心工作紧密衔接,并不断延伸服务的触角。”施俊荣这样向我介绍。在服务通州经济社会生活中,把气象二字“大写”,是施俊荣的又一得意之作。
在通州市,每年汛期到来之前,气象防灾预案就传送到了市防汛指挥部,并把气象服务于防汛防旱工作的全过程。一年一度的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当仁不让地配合相关部门,唱好气象的“主题曲”。在市政府和部门领导的心中,气象所占的位置越来越大了。
6月
14日下午
,五接、平潮一带遭受到龙卷风、冰雹袭击,损失较重。第二天一早,施局长就带领人员到了受灾第一线,了解灾情,配合市政府有关部门一同做好减灾工作。
在市气象预报中心,笔者看到墙上挂着一沓沓资料,有端午节、五一节、清明节期间气象情况,提醒市民出行的;有小麦灌浆期、油菜收获期气象农事提醒的……这些资料和气象信息,施俊荣要求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报送市委、市政府,并通过中国通州网、南通兴农网、当地的电视报纸媒体,以及手机短信、手机报、与电信联手的96121等综合途径,让社会各界人士在第一时间获悉,适时安排农事商事及出行等,让市民与气象融合再融合,贴近再贴近。
2005
年夏,一场前所未有的干旱袭击南通全境。在南通气象局的协调下,通州气象局全程参与了在刘桥地区实施人工增雨的工作,这在通州气象史上还没有过。为此,施俊荣和他的助手们在当地伏击守候了4天,最终等来了合适的气候环境,发射增雨弹10发,不到一小时,在发射点方圆上百公里范围内喜降甘霖,农民们笑了,各级政府领导也舒展了眉宇……据资料记载,这次人工增雨,共增加地面水量 1亿立方米,减少经济损失上亿元。
这几年,通州还把气象更大范围地向社会生活渗透,大大提升了气象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
2005年
11月
28日前
后,为了CCTV在通州录制“激情广场”节目,施俊荣坐镇市里设的临时指挥部,把移动气象台搬到了现场,一小时预报一次天气情况,早上还是倾盆大雨,下午能否正常演出?有领导甚至提出要不要推迟一天?“不要!如期演出。”施俊荣的权威回答,让各方面的领导吃了一颗定心丸。当天下午,演出如期进行,事后,组织方专门为市气象局请功!因为组织者知道,要是推迟一天演出的话,不仅仅是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要紧的是有好多著名演员会耽误行程,那影响就大了。
而为中国南通家纺城开工仪式、通州江海皇都开盘、明德重工剪彩等大项目服务,更显出了通州气象服务的时代特色。有的就是为业主选择了这一天的某一时间段,让业主在风雨的间隙处完成了开工、开业、开盘剪彩等事宜。
就是在一次次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中,不断提升着通州气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含金量。”
创新创优:大动作
随手翻翻近几年通州市气象局的年度总结,处处体现出创新创优的大动作。其中,有的工作在南通市乃至省气象系统内都是领先的。
今年2月,在施俊荣的精心策划下,通州市开通CDMA气象灾害预警系统。通过给各镇(区)21名气象联络员配备的CDMA手机,可把重大气象灾害信息第一时间传送到所属地的党政领导、各镇村气象信息员和广大群众,并及时把当地的气象灾情反馈到通州市气象台,同时,在各镇投资设立气象电子显示屏,重大灾害性气象信息不间断地更新,为当地党政领导决策提供最快最准确的气象信息。通过两次专题培训,目前,这批气象信息员已经在全市科技兴农、气象减灾中发挥重要作用。
经过施俊荣的多次上门协商,从今年3月份起,通州市气象局联合市教育局,对全市170多所中小学校幼儿园的防雷设施安装及使用情况进行普查,对防雷设施不到位,或虽有设施但年久失修已失去作用的,一一现场发出整改意见书。到6月底,已经现场普查学校123所,发现隐患40余处。在十总小学普查时,发现一处防雷接地引线锈蚀,学校领导同意现场维护。通过这项普查,通州气象局又为全市数万中小学生及幼儿园小朋友,多了一份防雷击“保险”。近期,他们还要将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的防雷设施建设情况存在问题等,专题向市政府报告,提出气象方面的专题意见供市领导决策。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从今年6月1日起,通州电视台有了3分钟时长的的气象预报栏目,这是施俊荣经过多方争取才实现的。现在,通州气象局有专人制作每天的气象预报节目,并争取到了在这3分钟时段内的广告发布权。这意味着,通州气象局每年又增加了一笔可观的收入了。
从去年起,通州市气象局在市城区以外的20个镇,投资几十万元,建设自动气象观测站,有4个站达到了“温雨风湿”4要素观测站,还有的是二要素(温雨)的。这样,市气象台每隔10分钟就能通过无线网络,汇集全市各站点的气象资料,改变过去以市城区一个观测站的气象观测资料,替代全市1400多平方公里范围气象“以一代十”的状况,再综合南通、南京的雷达信息,使气象预报更准确,趋势预报更有把握,实现了一小时一预报。
从2003年起,经过通州市气象局的数次汇报,通州市政府采纳兄弟县市的经验,在市行政审批中心,增设了防雷设施建设图纸审查审批事项,一方面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雷击造成的自然灾害;另一方面,也使防雷减灾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与此同时,施俊荣要求防雷所工作人员不要一审了之,而是要延伸督查,使这一项为民造福工程,不会因为施工方的过失而落空。这两年,每年被督查后整改的防雷设施工程有10余处。
近几年,通州市气象局业务环境大改善;服务经济大手笔;创新创优大动作,得到了市领导、市相关部门和全市各界的赞扬,成为南通气象系统的文明行业。面对这些,施俊荣总是谦逊地说,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是离不开前任局长张武龙带出的过硬团队;二是离不开通州气象局领导班子的精诚团结拼博……要在通州把气象二字“大写”,写得更苍劲有力,我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努力后的作为会无限!
笔者衷心地期盼,通州市气象局在施俊荣的率领下,事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