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里的女CEO
◇
葛锦妹
◇
1957
年9月出生,无党派人士,大专学历,通州市第十届、十一届政协委员。现任通州市海鸥救生防护用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与葛锦妹相约多次,这位市海鸥救生防护用品公司的当家人,始终忙着跑业务、做测试,难得有个空闲。终于在
6月
3日
,她从北京回来后的第二天,记者得以采访她本人。
走进市海鸥救生防护用品公司,公司严格的管理、良好的秩序让人印象深刻,正如她的负责人朴素
淡雅、不肆张扬,却充满着韧性与坚持。
葛锦妹现年
52
岁,东社镇人,现任
市海鸥救生防护用品公司
董事长兼总经理。从20多岁走进海
鸥的前身——东社五金冷作绣品厂工作,近30年来,她带领企业从一家濒临破产的乡镇工厂,发展到今天年产值将近5000万元,成为集救生消防、检测服务全覆盖的行业佼佼者,其中的酸甜苦辣,葛锦妹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临危受命她柔肩担千斤
葛锦妹高中毕业后,曾在南京玻璃仪器厂学做了半年的玻璃仪器,后到上海绣衣二厂做了两年出口绣衣的检验。回老家后就来到当时的乡镇企业
东社五金冷作绣品厂工作。前后5年时间,葛锦妹在厂里负责绣品检验兼任会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老的乡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每况愈下,终于走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这让深处其中的葛锦妹感到无限的感叹与不甘:就没有什么法子让我们的厂重新兴旺起来吗?
穷则思变。1985年初,葛锦妹和当时的厂长一起去上海见客户,对方是上海科技大学某研究所的一名工程师。经过一番交谈,葛锦妹得知该研究所正在研究一种可以制成救生衣的新型材料,用该材料做成的救生衣具有体积小、分量轻、浮力大的优点。当时全国的救生衣厂只有两三家,如果这种新型救生衣推出,无疑将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
这则消息就像黑夜里的一束亮光,迅速让葛锦妹的心中充满了希望。她和厂长商量,如果能和这家研究所合作,那工厂的未来就有希望了。
葛锦妹他们满怀希望向对方表达了合作的愿望,然而乡间交通不便、厂房设备简陋、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方一听就委婉拒绝了。好强的葛锦妹没有放弃,在她的再三恳求下,对方还是答应了找个机会到东社乡实地考察。
在东社乡领导真诚的帮助下,工厂上下一心发展的诚意打动了对方。对方提出给东社五金冷作绣品厂3个月的时间,如果能基本达到生产救生衣的条件,可以考虑合作。全厂上下铆足了劲,如期建成了10间300多平方米的简易厂房,并且分设了裁剪、缝钮、检验包装、仓库4个部门,满足了对方提出的要求。最终,双方合作成功,葛锦妹和其他工人用自己的不懈与坚持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万事开头难,如何搞好产品开发,如何迅速打开市场,成了摆在葛锦妹和其他管理人员面前的难题。在时隔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葛锦妹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还连说“不容易”。
原来,1985年8月,救生衣厂正式开工,裁剪人员缝制出了第一件马夹式救生衣。救生衣是否合格需要男女不同组别下水多次检验。面对高度
10米
、水深
4米
的跳水试验,男子汉都望而却步了,更别说一般的女性了。检验工作一下进入了僵局。
眼看着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发展机会陷入了困境,葛锦妹心里万分焦急。虽然她不会游泳,虽然站在跳台上她看都不敢看一下水池,可是为了企业的发展,葛锦妹挺身而出,咬咬牙,第一个跳进了水池搞试验。在她的带领下,裁剪设计人员先后20次身着救生衣下水试验。看到此情此景,负责检测的同志都感动地说:“没见过你们这样为企业发展拼命的,就凭这股劲,你们一定能把企业干好!”
果然,经过多次修改,救生衣样品检验合格开始批量生产。半年后,首批试验产品不出意料地拿到了合格证,经过国家科委鉴定,产品的技术指标远远超出了国内标准。
葛锦妹在企业发展关键时期表现出的领导才能、实干精神、决策能力得到了领导与工人的肯定,1987年,她被无可争议地推上了厂长的位置。
当了厂长的葛锦妹还没有来得及高兴,便马上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100多号人要吃饭,新上的产品要找市场,这些都要新厂长操心。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的思想还比较保守,女人做厂长本就少见,更别说出去跑市场了。葛锦妹当时心里也有顾虑,一是放心不下家,二是怕别人说闲话。可爱人曹锡军却坚定地支持妻子:“家里的事你尽管放心,有我呢!女人为什么不能搞销售,别人说三道四你不要往心里去,只要我相信你就够了。”
自那时起,二十多年来,葛锦妹走南闯北,不仅把国内跑了个遍,还出国去谈业务做生意,而救生衣厂的发展也随着她足迹的延伸越来越兴旺。
说起成功之道,葛锦妹回忆说还要谢谢当时员工的信任与包容。原来第一次出差,她跑了10多天,去了上海、青岛、烟台、大连等海港城市,但收获甚微,所订合同的金额还抵不上差旅费。葛锦妹又累又委屈,觉得自己干不了也不想干了。可回村后,干部们都劝她不要泄气,还开导她:“只要我们产品质量好,一定能够打开局面。”
员工们的支持让葛锦妹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市场打开,为工厂发展赢得先机。多少年来,风里来雨里去,葛锦妹亲历亲为,从不疲倦。记得八十年代末,当时交通不便,南通到东社一天没有几班车,错过了点只能坐自行车。一次,葛锦妹出差回来没赶上汽车,只能坐人力车,半路上下起了大雨,泥水卡住了车子的轴承,车在半路走不了了。葛锦妹冒雨和赶车师傅一起找树枝刮泥浆,一路赶回了东社。
辛勤的付出终有回报,年轻的女带头人没有辜负工人们的希望,救生衣很快打开市场,企业由此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锐意创新,她倾心谋发展
“企业的发展贵在创新,只有不断满足客户的新要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多年来,葛锦妹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带动企业发展,赢得客户信任。
对于创新,葛锦妹似乎有着不同常人的敏感与天赋。1988年,葛锦妹在上海海运局推销产品时意外得知:两年后国家将规定海上船只必须配备两种新产品,即“船用保温袋”和“浸水保温服”,当时国内尚无此类产品。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葛锦妹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条重大的商机,就此放在心上。后来,她听说南通有人要去德国,她便上门拜访,委托那人搜集一套保温服、保温袋的图纸资料。不久,那人就从德国寄回了一套外文报刊资料,葛锦妹请人翻译成中文,然后邀请北京、南京、南通等地的船舶专家共同谋划,拟定了一个试制方案。在开发试制这一新产品过程中,为了检测保温袋、保温服的耐寒性能,按照要求必须在
零下
30℃
的室温环境下,穿着保温服浸入水温
零下
2℃
的盐水中,保证人的体温下降不超过
2℃
。作为厂长,葛锦妹再一次冲在了最前面,她身先士卒,凭借着过人的胆量和对产品的坚定信心,在苛刻的试验条件下,一次次的做着试验,最终落下了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根。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9
年,他们
和上海7
04
研究所共同研发的NTD特性保温救生服获得了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
,填补了国内救生保温用具的空白。经过国家科委鉴定,该产品的技术指标超出了国际平均水平。1990年,与上海方面合作的NGBF-901型浸水保温服研制成功,并于
1991
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检验局和中国船级社的认可。
就在
保温袋和保温服批量生产时,国家海上船舶新规定出台,一时间,救生衣厂的这两种新产品供不应求。“通州市救生衣厂”也因生产业务的扩大更名为“通州市海鸥救生防护用品公司”。
1995
年,处处留心的葛锦妹在推销保温袋时,了解到救生筏检修业务很热门。她知道救生筏检修不合格出了人命是要负法律责任的,但考虑到企业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于是,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攻克这一产品。特别是不久后,她得知南通船检局的救生筏年度检修任务尚无单位落实,大大的市场没有人敢干啊,这更坚定了她办救生筏检修站的决心。葛锦妹当机立断将闲置的厂房改成检修站,同时派出技术人员去上海培训,又特聘一名上海退休的检修专家去现场把好技术关。救生筏的检修业务就这样开展起来了。由于救生筏庞大笨重,许多检修站都是等货上门,葛锦妹却反其道而行之,创造性地要求检修人员上门接货,修理好再送上门,给客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再加上检修及时,收费合理,因此,救生筏检修业务一直没有间断。
企业的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葛锦妹深知,惟有不断进行
科技创新,占得市场先机,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多年来,这家东社小乡里的企业始终没有停止科技创新的脚步。
2001
年,她决策成立船用消防检测与维修服务部,为船东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2002
年增设了船用灭火设备和系统保养机构,并获得中国船级社认可;
2005
年开展救生艇检测项目
;2009
年开展船体测厚服务项目……到目前为止这些项目不但获得交通部船舶检验局、中国船级社、中国海事局的认可,还获得国家农业部渔船检验局认可。为了拓展国际业务,近年来,葛锦妹陆续申报美、英、法、德、日、意大利、挪威等国救生筏、消防检测的资质,目前已获得了德国gl、英国lr、日本nk、法国bv、意大利rina、美国abs、挪威dnv船级社的认可证书。
多年来的技术创新使“海鸥”声名在外,对于不少有技术含量,有开发难度的产品,业内不少人首先想到了“海鸥”,想到了葛锦妹。几年前,山东的客货滚装船在行驶过程中发生事故,造成多人死亡,经调查发现,致死的原因,多为冻死而不是淹死的,因此,山东省交通厅想在所有的客货滚装船上配备保温救生服,当时国内并无成熟的产品。山东省交通厅把这项重任委托给了“海鸥”。经过紧张的技术攻关,海鸥研制生产了特性
NBF-2
型
(T)
特殊保温救生服。该保温服
在上身部位连接有比重比水轻的浮力构件。这样,人在落水后,人体在水中的姿态呈头向上的竖立状态,使其头部避免被水浪侵袭,有利于自救和互救,从而极大地减少人员的伤亡。
目前,葛锦妹又把眼光放到了新一轮的技术创新上。企业正和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航空研究所、公安部消防研究所合作,加紧研制我国未来航空母舰上用的救生衣。
“如果没有走科技创新之路,我们海鸥肯定被金融危机冲垮了。”在众多救生用品企业被金融危机冲击得岌岌可危之时,海鸥公司业务量不减反增,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公司高水平的研发能力。
多年来,葛锦妹依靠政府人事部门的大力支持,利用人才交流、网络联系、朋友介绍以及设计院、高等院校教授推荐的方式接受了不少科技人才。而今企业的主要部门和岗位全是清一色的大学生,对于这些人才,葛锦妹加大培养力度,通过培训教育,以老带新,实践磨炼,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技术素养,为企业发展创新增添活力。
牢记责任,她情义终两全
“干企业30年来,也曾想过放弃,可我自己没饭吃无所谓,但手下的员工不能没有饭吃!所以,我只有尽我所能,带领企业
发展,才能无
愧于员工对我的信任,无愧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葛锦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回忆起1989年保温袋、保温服在上海科技大学进行质量测试的那段日子,葛锦妹终身难忘。当时,她的父亲在上海住院治疗,病情危急。做为父亲最疼爱的三女儿,却因为工作而不能守在父亲的身边。每次去医院探望,看着女儿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充满愧疚的脸,父亲总是理解地说:“我知道你事业心重,工作忙,这里有你姐姐妹妹在,你不用担心,你去工作吧。”如今忆及此事,葛锦妹仍为自己当时不能在父亲床前尽孝流下了酸楚的泪水。
病中的老父尚且不能照顾,更不用说丈夫孩子了。
难得去参加儿子一次家长会,看到儿子的考试成绩不如别的同学,立时万般滋味涌上心头,深觉亏欠儿子,亏欠家庭的太多,甚至有过放弃事业,回归家庭的想法。
每每这个时候,葛锦妹的家人总是默默支持她。丈夫曹锡军深知,葛锦妹事业心强,想做的事一定要做好,离开了事业就失去了生活的中心,总会后悔的。因此,他总是多腾出时间照顾家庭,以实际行动让葛锦妹无后顾之忧。儿子更是十分懂事,葛锦妹难得着家,更不会做菜,过年的时候偶尔炒了两个菜,还忘了放盐。可是儿子却吃得很香,连声夸“妈妈煮的菜好吃”,这让她十分感动,更坚定了干好事业的决心。
在亏欠家庭的同时,葛锦妹对于员工却有情有义,关怀备至。海鸥是从老的乡镇企业改制而来,当时有员工100多名,改制时,她一人没减,全部安排到位,多年来,工资收入一分不少,还帮助他们办了“五险一金”,
技术人员的待遇和当地公务员保持同等水平。
不少老员工对企业有感情,退休后还想在公司工作,葛锦妹又把他们返聘回企业,安排到较轻松的后勤服务等岗位。
当前遇到了金融危机,葛锦妹的企业业务虽然没有受到影响,但资金回笼的速度却变慢了。在这种情况下,她明确表态,一是
企业不减员,二是员工不减薪,三是业务量力争不减少。通过自己的努力,转危为机,绝不影响员工的利益。
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企业家,葛锦妹不仅体现在对员工的关爱上,在大事大非面前,她总能经受住考验,赢得客户及社会信任。
作为生产救生用品的企业,葛锦妹深知每一件产品都关系人命,多年来,她牢把产品质量关,绝不为降低成本以次充好,绝不让一件不合格产品走出厂门。至今,海鸥生产的产品未发生过一起因产品质量而致人死亡的事故,难怪很多合作伙伴感叹道:“和海鸥合作,我们放心。”
事业发展了,葛锦妹从未忘记过社会对她的支持,从未忘记过她对社会的责任。葛锦妹给我们讲述了一件让她永生难忘的事。1998年长江流域发大水,全国抗洪防汛形势十万火急。在这种情况下,江苏省防洪防汛指挥部给我市下达了13天内完成28000件救生衣的政治任务。当时南通地区就只有海鸥一家相关产品的生产企业,这个重任自然由海鸥来担当。
当时海鸥救生衣的日产量是200件,要如期完成任务,必须每天生产2000件,是原来的10倍。接到任务,葛锦妹心里满是焦虑。
然而国家大难当前,企业再困难也要保质保量如期完成任务。葛锦妹接到任务后,立刻回厂里开动员大会,迅速组织生产。葛锦妹自己也像抗洪一线的指挥员一样,睡在厂里的传达室,每天只休息3、4个小时。 在她的带领组织下,员工们每天至少工作15小时,最忙时一天工作22小时。长时间的满负荷运转,大家累得嗓子都哑了,倒在地上就想休息。
时间不等人,抗洪抢险的一线还等着救生衣救命啊!葛锦妹以超强的政治责任感,细致的工作态度,鼓励大家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在工作间歇,她让大家收看抗洪一线的电视片,用现场感人肺腑的
场面
感召员工。她经常用沙哑的声音鼓励大家说:“我们再坚持一下,现在多生产一件救生衣,就是多救一条人命啊!”在葛锦妹的激励下,不仅员工们满负荷工作,有的还把家人组织来厂里帮忙。为圆满完成任务,葛锦妹把仓库里准备出口,生产成本是普通救生衣5倍的特殊救生衣全部拿了出来。终于,28000件救生衣的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全部完成,厂里打包发车,直接送往各大机场。
为了完成这项政治任务,企业亏损了几十万元,不少员工不理解,葛锦妹感叹地说:“在国家大义面前,企业的利益得失都是小事。没有国家的好政策,我们不能发展,如今国家需要我们,那是我们企业的荣幸,也是我们每一名员工的荣幸!”由于葛锦妹的事迹感人,成绩突出,中央电视台还专程来企业进行采访,葛锦妹的爱国情怀感染了更多的人。
多年来,随着企业的发展,葛锦妹始终以自己高度的责任感回馈着社会。企业和她本人也得到社会的认可。从
2001
年起,企业连续多年被评为通州市文明单位、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工业企业先进单位。葛锦妹也被评为通州市十佳妇女、通州工业企业先进个人、科技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优秀女厂长”,
2002
年被授予全国“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荣誉称号,
2003
年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先进个人”,成为南通地区唯一受到表彰的先进典型。如今,做为市政协委员,她积极为地方发展建言献策。
对于这些荣誉,葛锦妹一笑置之。她心里始终坚持“不要问员工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员工做了什么;不要问社会给予了你什么,而要问你为社会贡献了什么。”在这种坚持下,葛锦妹觉得自己的路还很长……